人物吴建新:有温度的镜头,记录移民故事

2018-03-21   浏览量:

人物吴建新:有温度的镜头,记录移民故事

  作为宁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吴建新说自己希望永远做一个“新人”,保持鲜活的心,去拍新鲜有深度的作品。就在今年1月,他的《宁夏生态移民影像展》在银川展出,对于他而言,对摄影的探究,才“刚刚开始”。

  人物档案:

  吴建新,1968年出生于银川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宁夏代表处副主任、宁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宁夏生态移民-专题系列影像》《藏域-专题系列影像》等。

  部分摄影经历:

  2001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大红鹰杯中国风光》摄影赛优胜奖。

  2008年9月获《宁夏第八届摄影艺术作品展》一等奖。

  2009年宁夏第八届文学艺术评奖摄影评论三等奖。

  2014年系列作品《生态移民》参加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周全国优秀摄影作品联展。

  2015年系列作品《故土难离》获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比赛收藏奖。

  2016年系列作品《非洲印象》参加北京《最美非洲摄影展》。

  2017年1月18日,是《走向幸福——吴建新聚焦宁夏生态移民》纪实影像展在银川市美术馆举办的最后一天,在“贫瘠旱塬苦甲天下”“生态移民精准扶贫”“走出大山走向幸福”三个主题单元共300幅参展作品中,《故土难离》系列作品成为第二篇章中,最打动人的部分。一张张黑白的照片,真实记录了移民百姓的心情、生活以及人生故事。

  “有朋友跟我提出这次展出的作品量有些大,其实我也这么觉得。但毕竟围绕这一主题,拍了10来年了,有数万幅和宁夏生态移民有关的作品,这次只是从中选出了300张参展。”吴建新笑着说,最近他一直忙于准备这次展览的画册,这也是他个人第一本专辑画册。

  带着对西海固的情愫,寻找创作出路

  为什么以宁夏生态移民为主题坚持创作?对此,吴建新说,其实,真正确定这一主题是在2011年,在此之前,虽然自己也曾无数次到西吉、同心等地采风,但摄影的主题意识却是模糊的。

  究竟拍什么,为什么要拍,怎么拍?吴建新说,从2006年自己第一次到同心拍摄当地百姓生活时,就一直在寻找答案。“那时宁夏已经有摄影记者开始关注西海固了,作品也在全国甚至世界摄影展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些纪实照片触动了我,让我也对西海固产生了兴趣。”从那以后,当时在宁夏展览馆工作的吴建新,就经常带上相机,奔赴西吉、海原、固原(原州区)、泾源、隆德、彭阳、同心等地采风。

  在他的镜头里,西海固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还有食物、水源获取途径等内容,都被他真实记录在了影像中,很多人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了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下,人类是如何生存的。但对于这些作品,吴建新自己却并“不满意”。原因很简单:镜头语言雷同,没出路。“几乎所有去过西海固的人,都会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去拍摄,作品也是大同小异。所以那些年,我才不停地问自己,究竟要拍什么,为什么拍,怎么拍?”

  将镜头,从生存聚焦到情感上

  2011年宁夏启动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投资105亿元把原州区、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同心、盐池、海原、沙坡头区9个县(区)的34.6万人从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的环境里搬迁出来。而这,成了吴建新纪实拍摄的转折点。

  “当时我的创作动机非常清晰,就是围绕移民搬迁,去捕捉人物的情感变化。”抱着这样的目的,吴建新再一次将自己扔到了西海固的土地上。这一次,他不再是走过、路过,而是深入、蹲点。但越熟悉的地方,越不容易找到拍摄的“新鲜感”,虽然寻找突破口的过程非常艰难,但心怀对西海固扯不断的情感,吴建新很快找到了感觉。他的镜头里,记录下不同年龄的人,在即将与故土分别时的状态和情绪——那些脸上刻满岁月沧桑的老人,对这片贫瘠却是祖祖辈辈生长的土地,有着眷恋和不舍;那些见过一些世面的年轻人,边拆着家里的旧房子,边憧憬着未来的新生活;而少不经事的孩子们却丝毫不在意整个家族和村子在经历什么,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和小伙伴们玩闹,就是最好的生活……

  “在这一主题的拍摄手法上,我没有再做太深的引述,过滤掉了很多强调视觉化的东西,几乎用的都是中镜头拍摄,没有了艺术的夸大,可以更真实地记录人们在移民搬迁中的情感流露。”吴建新说。

  最动人的是人们的真情流露

  2011年,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村整体搬迁。这一天,同时搬迁的还有田家湾等五六个村子,1000多户,5000余人。那天的场面,用吴建新的话形容:就像是电影里的画面。

  “大卡车、大巴车……都停在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搬家,有的还把家里的房梁都拆下来放在大卡车上,他们说,等盖新房还用得上。”吴建新说,其实,为了能顺利搬迁,很多家都是在头一天晚上就开始拆房子了,有的人家在没有房顶的屋子里睡了一夜。等第二天搬迁时,村里还下了大雪,但并没能影响搬迁的进度,仅仅用了一个上午,几个村子就全部搬迁结束。

  吴建新说,直到今天,提到移民村的老百姓,他对白水祥老人一家记忆犹新。“那年白水祥老人已经94岁高龄了,他的老伴麦田英85岁。老人出生在那,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那天搬迁的时候,老人每往前走一步,都会回一次头,看看老屋。”吴建新举起相机,将这些记录了下来。那些真实的情感,有依依不舍也有期待和欢喜……它们都被定格下来,留存至今。此后,吴建新的“生态移民”主题不断推出新作品,他的脚步,也从贫瘠的山沟沟到人们搬迁后的新居所,照片也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2014年,吴建新从展览馆调至宁夏摄影家协会,新的工作环境,也给了他更大的创作空间。如今,想起自己上初中时,经常拿着姐夫的相机拍照玩,到现在成为一名专业的摄影师,吴建新说,有些“恍如隔世”,但不管到任何时候,他都忘不了一次和宁夏摄影家石观达先生到镇北堡西部影城拍照片的经历。那天午后刚下完雨,地上有淤水,为了拍月亮门的倒影,当时70多岁的石观达先生想都没想就趴在地上开始找拍摄角度。吴新建说,那个画面,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就是那一趴,让他感受到石先生对摄影的热爱和崇敬,也激励着自己,不断去努力。

  本报记者 王敏/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