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文化节目掀起诗词热潮

2017-02-09   浏览量:

昨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央视一套收官。最终,16岁的女高中生武亦姝成功登上冠军宝座。

这一场总决赛,让许多观众全家守候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而通过新媒体参与的人数也有上百万,掀起诗词热潮。一档看似“高冷”的文化节目,为何会掀起诗词热潮,异常火爆?

不看颜值看才情,多位选手一夜走红

16岁的复旦附中女生武亦姝,昨晚与彭敏的终极对决精彩至极。根据沙画猜古诗环节,沙画师刚刚画出一只蝴蝶,她就果断按下抢答键:“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她在夺冠之前,就已经通过一期节目成为了网络上人气极高的选手。她掌握的古诗词量超过2000首,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质,让观众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很多选手虽然不是冠军,但也成功圈粉。作为一档竞赛类电视节目,人是最重要的主角。《中国诗词大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第二季的选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他们不分年龄、民族、学历与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人。通过节目,许多选手一夜走红,因为这档节目“不看颜值看才情”。

“这个节目我一档不落地看了,每一期都有印象特别深刻的选手。”观众何以敏说。独臂女孩张超凡在人生的磨砺中拥有了强大的内心,腹有诗书气自华,她甜美的微笑、自信的应答赢得全场的尊重。用诗词磨练意志的抗癌农民白茹云,没有锦衣华服,却像一棵苍劲有力的松柏站在舞台中央。修自行车的大爷王海军,把对诗词的热爱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修自行车与作诗,看似南辕北辙,却充实了他生命的每一天。他们的故事,让观众感叹:“不是只有阳春白雪、庙堂之高才有诗意,只要有一颗热爱诗词的心,人生处处是诗意。”

担任节目点评嘉宾的南师大教授郦波,在总决赛现场感叹道:“感谢诗词,遇见这么精彩的你,感谢诗词,遇见更好的我们。”

在中华诗词中寻文化基因,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诗言志、歌永言。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家祖孙三代都看这个节目,还通过手机一起参加答题。有的诗词很生僻,有的很熟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个是我小时候背的第一首诗,现在我5岁的儿子都会,而‘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这样的就没有接触过。”观众朱杰告诉记者,他们全家现在已经养成了每天吃完晚饭一起背一首古诗的习惯。网友“琪琪儿”则感慨:“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收获很多,最喜欢的就是点评嘉宾对诗词的解读,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这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秉承的宗旨。“‘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呀,现代人给不了你。”武亦姝的一句话获得很多网友点赞。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嘉宾康震说,这是一场诗词嘉年华,在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和情感共鸣。

《中国诗词大会》带着深埋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儿时的记忆与心中的情怀,带领观众在诗词的浩瀚中品读文化、寻根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用娱乐的外壳包装文化内核,多媒体互动普及传统文化

提到文化节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高冷”。而《中国诗词大会》则给自己装上了“娱乐”的壳,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火爆也是顺理成章。

比如在赛制上,除了延续上一季的“击败体”和上场选手“内循环”外,第二季还增设了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选手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观赏性很高。昨天总决赛武亦姝与王子龙之间“飞花令”的比拼让很多观众大开眼界,两人你来我往,将含有“酒”字的诗句说了好几轮。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让节目更具参与性。通过手机摇一摇,实现节目播出时网友可以同步答题。随着节目的推进,观众不仅能看到自己的答题情况,更能从手机上看到击败了全国多少和他一起参与答题的观众。昨晚很多人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成绩——“我击败了28万人呢!”这样的方式,也是传统文化最好的普及。

记者 邢虹 通讯员 珊珊

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表现出色 夺得冠军 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