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桥

2017-10-20   浏览量:

  ◆中国环境报记者陈妍凌

  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时,你可能会为一些词的翻译纠结许久。比如,何为“阴阳”何为“道”?“天下”指全世界吗,那“江山”“社稷”该如何翻译? 中国“龙”译作dragon 是否成了西方认知中的恶龙?

  启动于2013 年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下称术语工程),正是要让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术语,变得可领会、可传播,既解读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又推动世界文明多极对话。

  近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丛书(下称丛书)第5 辑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前,丛书已出版4 辑,每辑包含100 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的思想文化术语,如“仁、道、五行、上善若水、顺天应人”等,以中英文双语进行阐释。

  百余页纸凝聚百多位专家智慧

  要问“ 经济”怎么译,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economy”。“这是西学东渐后,‘经济’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方维规表示,“经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多指经世济民。要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就要抽取这些极富中华特色的术语,解释它们的古义,说清几番流变后的新义。这很难,但是很值得介绍。

  术语工程专家介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就是由中华民族主体所创造或构建,凝聚、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

  为了整理传播这些术语和中华文化,2013 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并建立了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作为召集单位,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外交部等11 个部委(单位)为成员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丛书每辑仅100 多页,却凝结了百余位专家的智慧和心血。术语工程下设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特邀汉学家团队,并力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原外文局局长林戊荪、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担纲顾问。

  每个词条都是“死磕”出来的

  为了解释好一个术语,琢磨好几天,翻阅大量典籍,不断修改。这对于术语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严学军来说,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唯令他念念不忘的,是一直没能“拿下”的术语—— 势。“‘势’的解释我们写了好几稿,学科组也讨论了很多次,最终都没有得出能让专家们都信服的解释。”所以,前5 辑书中一直未见“势”的身影。

  丛书中,每条术语都经过整理、诠释、翻译和传播4 个环节的层层打磨。编写者从中华传统典籍中整理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词条,交由国内高校的一流专家学者,以中文下定义、阐释内涵,译者再将此译成外文。译文既要经来自外文局、外交部、新华社等翻译机构的专家审核,也要得到特邀汉学家团队的把关。前者常年从事国际传播翻译实践,对保证文本内容的准确翻译颇有心得;后者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把关译作是否符合外语表达习惯。

  翻译过程中,让专家们颇为苦恼的是,很多术语找不到英语的对译词。比如“圣”字,时下多译作saint,但saint 有西方圣徒之意,与中国人所说的“圣”存在偏差,可若直接以音译作sheng,则会削弱对外传播的效果,不易于外国读者理解。经过激烈讨论,译审专家最终决定,兼顾对外传播功能,放弃音译,改用sage/sageness 来翻译“圣”字。

  项目最稀缺的还是人才

  丛书编写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缺通才。”严学军表示,西方的术语研究偏重自然学科,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往往涉及多个学科。比如“道”字,它的内涵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乃至医学(中医),从任何单一角度去定义它,都可能将其“肢解”了。即便儒家、道家、佛教都谈论道,其内涵也差异甚大。儒家之道以仁义礼乐为基本内容,佛教和道家之道则偏重“空”“无”方面的意义。所以,编写者若能通晓文史哲,则对术语的阐释会更全面丰富。

  此外,项目对优秀的译者同样求贤若渴。外研社研发中心国际文化工作室主任王琳表示,许多译者的英文表达流畅而精准,几乎同母语一般,相比之下,他们对中文古籍的理解则稍显逊色。王琳分析,这和当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古籍翻译领域关注较少有关。丛书翻译过程中,也会出现译者误译或不理解中文内容的情况。这就需要通晓中文内容的专家与译者沟通,为译者详细讲解术语内涵。

  参与术语工程,不仅是对译者的锻炼和提升,对专家而言也有所获。项目组一位专家表示,编写丛书是对自己已考虑过的学术问题的再思考、再梳理。也有专家认为,它助推了基础学科研究,让学者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这个新领域、新视角切入,融通古今。

  知识传播可高冷也可卖萌

  有趣的是,术语工程在新媒体平台上,还走出了一条亦庄亦谐的知识达人蹊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微信公众号上,《人民的名义:公生明,廉生威》《揭秘武功秘籍之—— 九阴真经》《“倾城夫妇”倾城何在?》等文章,分别发布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射雕英雄传》《微微一笑很倾城》热播之际。文章看似聊剧,实则见缝插针地讲解了“民心惟本、阴阳、两仪、君子、斯文”等中华传统文化术语。

  公众号还结合丛书和《山海经》等典籍,把仙侠剧里经常被提及的“青丘、四海、九州”等词梳理了个遍。就连评论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有嘻哈》,都能和读者聊到古代的“雅乐、郑声”,一窥古人的“freestyle”。有网友评论这个公众号“有心,有趣,有料”。

  丛书致力于做“高端学术的普及本”,瞄准了3 类受众,即对外传播工作者、国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国内大中小学生。丛书现已成功对外输出了马来语、阿尔巴尼亚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14 个语种的版本。

  但术语工程绝不囿于此。往精深方向,它计划推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每本书阐述1 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全面梳理它们的发展脉络及历史变迁。目前,外研社已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签约,合作推出首批4 本专著,主题涉及“天下、兴、和谐、文明”4 个核心术语。往通俗方向,术语工程还将推出面向低龄儿童的术语出版物,讲述中华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