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闽西及粤东北的梅州,是客家文化的三大中心。其中,赣州被称为“客家摇篮”,龙岩被称为“客家祖地”,梅州被称为“世界客都”。它们又都是全域苏区,是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高度重叠的地区。如何形成文化聚合过程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化学效应,是新时代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整体研究客家红色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它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当地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颇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被誉为古汉文化的“活化石”。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秦朝宗室大将赵佗创建的南越国。对其最早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由清末著名外交家黄遵宪(祖籍梅县)、台湾抗日名将丘逢甲(祖籍梅州蕉岭县)等一批有识之士在黄之住所“人境庐”成立了“客家研究会”。1906年,晚清嘉应三大诗人之一、兴宁名士胡曦撰写《广东民族考》一书,论证客家来自中原河洛,与河洛文化血脉相连。在此前后,还涌现了包括邹鲁、张资平、温仲和等在内的一批客籍研究专家和学者。1933年,客家文化奠基人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问世,成为公认的客家文化研究集大成之作,从而开启了客家文化研究的新时代。
而红色文化则是以中国革命为基础所形成的文化基因。赣南、闽西都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2013年8月,梅州市全境8个县(市、区)最终被确认为属于中央苏区范围。整体而言,红色文化研究明显晚于客家文化研究。
从既有的研究情况看,客家文化研究的历史较长,成果较丰硕,而且在港台地区和海外也有一支较有实力的研究队伍,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成果;而红色文化研究则起步较晚,研究队伍参差不齐,罕有扛鼎成果。尤其重要的是,客家文化研究与红色文化研究一直处于互不涉及的状态,至今并无根本性改观。这种“割裂”式、碎片化的研究,显然对提升两者的影响力均无裨益。
因此,需要逐步培育客家红色文化整体研究意识。毕竟历经百年融合,两种文化已经水乳交融、相互渗透。也只有整合研究,才能最大程度展现两种文化的优势和特色,才能充分彰显其影响力和显示度。
开展区域内外全方位协同创新
全方位合作、广泛开展协同创新是提振客家红色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程。目前,客家红色文化研究力量较为分散。2014年8月,嘉应学院与赣南师范学院(现赣南师范大学)、龙岩学院在梅州联合成立了“客家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但成立至今,并未开展实质性协同创新,更未产出任何合作成果。所以,既要通过高校协同,更需要政府搭台、架桥,共建平台、研究院所,做大做强,共同打造更大、更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并最终打造一个集政产学研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研究中心。以此为基础,吸引区域内外的地市、高校、研究机构和专家参加,逐步形成“3+X”合作模式,组建一支具有区域性乃至国内外影响的客家红色文化研究团队。
全方位合作之初和运行期间,各市、各校要有专人负责联络和沟通,及时通报各市、各校的研究情况、工作计划、人员调配、项目申报、平台建设,尤其是涉及重大攻关项目,各市(校)需要根据自身人才储备和研究特长,安排最合适的专家和团队积极参与。建立市、校级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框架后,具体涉及某个方面的合作,则可由市局级和二级学院协商、推进。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协同创新、联合研究,客家红色文化研究必将有较大突破,所取得的成果远比单一地区和高校更丰硕、更具影响力。
引进培育高水平复合型研究队伍
客家红色文化要想大有作为,人才是基础和关键。只有逐步形成一批年龄、学历、学科结构合理,潜心研究的高水平队伍,客家红色文化研究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基于其独有的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客家红色文化研究既需要深谙客家文化,又需要了解红色文化的复合型研究队伍。从我国现有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看,任何学科都很难与此精准对接,只有少数学科与此接近。因此,培养客家红色文化研究队伍任重道远。
一方面,相关高校可联合引进、共享人才;或某一高校引进后,其他相关高校也可通过柔性引进方式实现共享;也可从海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引进一批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和青年才俊,组织他们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客家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了解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培养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使他们成为客家红色文化的研究中坚。
另一方面,区域内相关高校既可开展客家红色文化研究人员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特别是在重大课题申报、重大项目研究等方面可以相互借力、共同提高;也可借助名校已有的平台,联合开展访学研究;或委托名校,培养一批客家红色文化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在全国整体红色文化体系中的影响力依然偏弱。两种文化采取合二为一的研究范式,既是其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更是尽快提升研究水平的一条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