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比着“抠”?27岁女孩毕业4年攒30万元

2020-06-19   浏览量:

此前,母女俩还因为房屋大小有过不同意见,但当原洁掏出全部存款时,母亲决定尊重女儿的意见。那一刻,原洁感受到了“经济独立”所带来的乐趣。

于是,在有40多万成员的“丧心病狂攒钱小组”中,她又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结婚以前再存20万元当嫁妆。

但原洁同时意识到,攒钱并不适用于所有年轻人,“比如那种有闯劲、能将金钱当做一种成本开拓型的人。但像我这样平凡的人,应该学会与自己妥协,早早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增强未来应对风险的能力,获得掌控自己人生的安全感。”

不再被超出预期的消费所裹挟后,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也似乎更加符合自己的本心。

90后上海女孩柴盼倩(化名)有稳定工作,从小受父母影响培养了节约的生活习惯,“存钱少会不踏实”。她认为勤奋工作、简朴生活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觉得控制欲望的人能办大事。她看过一个香港的综艺节目,说的是一个男生很抠门,但硬是攒钱买了小公寓,相亲的“身价”就此上了一个台阶,找到了满意的对象,还可以自由布置房子,不用再为房东打工,改变了人生的面貌。

开源节流,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年职工宋佳龙认可的生活方式。农村家庭出身,宋佳龙深知挣钱的不易。大学期间,他就通过干兼职、摆地摊、拍摄毕业季照片来赚取生活费。工作后,他同样希望通过账户数字的增长带给自己更多的安全感。

“攒钱意味着对未来更有规划。”这名90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上下班骑单车,衣服勤洗不常买。业余时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摄影特长,为一些杂志供稿或者拍摄婚礼。几年下来,他买了房子、有了存款,在城市扎根。与此同时,他变得更加自律,做工作更有计划、更高效,工作之余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自己的摄影爱好。

“我们都正经历着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变,不确定性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特征,包括人们未来的收入和消费。”戈艳霞说,类似“抠组”成员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群体互助行为,在不确定性的冲击影响下,这有利于帮助我们接受和适应不确定性,并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她认为从长远来看,青年也应该尽量避免盲目跟风、透支消费的情况,在确保基本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把钱多花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比如参加教育培训等。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85后青年教师柴民权主要研究消费行为。他认为,从社会心理机制角度分析,年轻人有追求新奇、跟风的心理,有些人觉得类似“抠组”成员的行为很有意思或者有点搞笑,所以愿意参与,随大流、赶时髦,“但这并不是一个很长期的或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在柴民权看来,“报复性存钱”和过去的“精致穷”一样,源于媒体、社会公众、学术研究等过多强化了年轻一代行为表现的新奇性或者异质性,不能代表年轻人真的越来越“抠门”,他们更理智的消费行为是在人生历程中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后,自然而然产生的转变。

“我们不要去过度地渲染或者拔高这种现象,以免社会舆论反过来影响到年轻人正常的消费观。”柴民权认为,年轻人的金钱观、消费观背后是广大的社会价值观体系,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引领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