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队队员揭秘致远舰水下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在致远舰沉没的遗址 每次考古作业30多分钟”
在甲午战争中沉没的北洋水师战舰致远舰遗址,2014世界杯网,水下考古人员安置了一块铭刻“清代致远舰沉没地”的纪念碑,考古人员还在纪念碑前摆放了一朵白色的绢花。19日,曾参与致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的国家水下考古工作队队员张瑞在微博上发布的一段视频打动了不少网友。20日,张瑞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段视频是他2016年参与致远舰遗址考古时拍摄的,却是首次发布在微博上,没想到引来这么多网友的关注。据介绍,这块纪念碑放在致远舰标志性的一根钢柱旁,目前仍完好地矗立在遗址上。
四年前的视频感动网友
“我以前了解经远舰、致远舰等北洋水师的战舰都是通过书本,是纸面的,而当真正潜入海中,我却能感受到凝固的历史就在我眼前。”国家水下考古队队员张瑞谈起当年进行甲午战争中主力战舰经远舰、致远舰等的考古经历,仍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19日,张瑞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视频中,在黑暗的海水里可以看到一根锈迹斑斑的柱子,柱子前有一块新刻的石碑,上刻“清代致远舰沉没地”几个字,石碑前,还摆着一朵白色的绢花,随着海水轻微地颤动。
张瑞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段视频拍摄于2016年致远舰水下考古的现场,但之前没有在网上分享过。“前段时间我又从一个同事那里看到了这个视频,正好我们最近出版了记录经远舰考古过程的《再见经远》,我又刚刚开了微博,就把视频分享到了微博上,没想到引发这么多关注。”
有网友看到视频表示,原以为考古人员关注的重点在于考察文物,没想到如此有心,为中国海军的先驱者设置了纪念碑,“感谢每一位为此付出的水下考古工作者”。
立碑向沉睡海底将士寄哀思
张瑞介绍,致远舰的考古工作从2014年就开始了。“2016年的时候,水下考古队已经基本确认了这处考古点就是甲午战争中沉没的致远舰遗址,出海前刻了这方石碑,还标示出沉没地和致远舰沉没的时间。”石碑上“水下考古队敬立”等文字也能将现代人的哀思传达给100多年来始终沉睡在海底的北洋水师牺牲将士。
据介绍,纪念碑安置的地点有20多米深,背后的柱子是一根直径有30多厘米的实心钢柱。“可能是致远舰的一根结构支撑柱,这根柱子很结实,因此我们将纪念碑用钢架和这根柱子连在一起,这就可以为纪念碑提供有效的保护。”
张瑞说,自己出发去考古船之前,就从家里带了几朵绢花,“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白的”,当时到了海里,他将绢花放到纪念碑前,把他的心意用绢花的方式传递给北洋水师的将士们。
纪念碑遗址目前保存完好
张瑞坦言,在水下考古不同于地面,“20多米深的遗址,我们每次下水40到50分钟,排除上浮下沉的时间,在水下进行考古的时间可能只有30多分钟,我们需要在这段时间里抓紧工作”。据介绍,为了保障安全,每个潜水员下水时都要佩戴专用的潜水表,上面会标注已经下潜了多长时间,与此同时,在工作船上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指定的时间用水下喇叭提醒潜水员注意潜水时间。“每次一听到大喇叭的声音,我们就下意识地看一下下水时间和气压表,自己注意时间加上船上有人提醒,给我们潜水的安全上了双保险。”
“我们在离开致远舰的时候,在船体上焊接了一些锌块,这是因为锌会更加活跃,海水会先腐蚀锌,由此可减少海水对致远舰船体的腐蚀,这种方法现在也在很多船只上大量应用。”张瑞说,通过种种方式,考古人员在坚持最小干预原则调查致远舰的同时,尽力为致远舰提供保护。“2018年我曾经又到过致远舰遗址,包括纪念碑在内,遗址保存完好。”
相比阅读书本中的北洋水师的历史,现场的沉舰考古给张瑞带来了更大的震撼。“在经远舰考古的时候,我们曾经发现了一根杆子,这根杆子的木质部分有明显的被火烧过的痕迹,一看就能感觉到当时的火势有多么大。”
据记载,甲午海战中,经远舰遭遇多只敌舰的夹击,尾部燃起大火,船员们在救火的同时,自知有死无生,仍然拒绝投降,最终被敌舰击沉。
希望潜水者爱护水下遗产
张瑞说,希望通过发布安置致远舰纪念碑的视频和经远舰考古调查纪实,能够更好地宣传中国水下考古,从而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水下考古的工作中。“此外,也希望更多的民众建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每年获得潜水证的人都在增多,希望大家在潜水发现水下文物的蛛丝马迹时,能够汇报给我们考古部门,也希望大家在潜水时,注意爱护水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水下的民族文化。”
文/本报记者 屈畅 统筹/池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