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明铁佩遗址卫星影像。(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
图为2016年落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项目明铁佩古城保护标志。(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
中国日报6月24日电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和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峰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于2016年6月23日、24日在撒马尔罕共同召开“中乌丝绸之路考古与历史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乌兹别克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阿穆尔丁,以及来自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西北大学等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十余人、乌兹别克研究中古时期考古历史的学者十余人、撒马尔罕大学的师生们等共同出席了会议。
王伟光院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乌两国就开始了长达2000多年的友好往来。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者赴乌兹别克斯坦考察后促成了两个国家考古研究所的合作,同年两个研究所签署了“中亚东北部地区古代及中世纪早期附带东方文化交流考古研究”的合作研究项目。
该项目计划用5年的时间,重点是对安集延州的明铁佩(Mingtape)古城遗址进行系统的发掘和研究,进一步推动以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古代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自2012年起,中乌联合考古队每年持续对明铁佩(Mingtape)古城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费尔干纳地区,是空间上距离中国最近的地区,也是历史上与中国经济、文化较为最为密切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古代遗址,不仅反映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见证了古代中乌两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就“从古代的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丝绸之路考古与历史文化”这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成果丰硕。本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中乌两国近年来在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不断紧密的联系。通过过去4年多的考古工作,对于明铁佩古城遗址的时代、性质、演变等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古城近长方形的平面形态显示出该城址或许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在相当于汉代的大宛国时代,这样的古代城市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收获;同时,通过科学、规范的现场发掘工作,也展现了中国考古学在田野考古工作中的思路、理念与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中乌联合考古挖掘项目的实施,增进了两国考古学者的交流互鉴和对古丝绸之路的共同研究。考古学在保护和研究中亚文化遗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乌两国学者在考古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两国人文交流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