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传媒网8月19日讯(记者 张艳杰 李启航)从诗歌到电视剧本,再到小说、人文历史,又到艺术评论……
原是兵工厂设计员的他,却成了文学创作的多面手;
太公祠,石祖林,尧河,丹河……
在他的笔下都有了故事,也把昌乐的人文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就是县文化馆创作室主任王星营。
一头自然卷发,一副厚厚近视镜,一辆破旧自行车……认识王星营老师四五年来,这些便是记者印象里他的“与众不同”。一个午后约在县书画联谊会办公室,一见面那种洒脱与张扬便扑面而来。
文人气息十足,记者一直这么认为,没曾想,与王星营面对面,一聊起来就让记者大吃一惊,原来他是理科出身,还曾是一名出色的兵工厂设计员。
“当时我都背着书包去文科班了,结果还是让老师给拉回了理科班。”王星营说,从小就喜欢文学的他,结果在文理分科考试时,因为物理96分,化学94分,被迫进了理科班。后来成为了太原工业学院化工专业的一名学生,1984年毕业后成了沂蒙山区一家兵工厂的设计员。
“一年最多的时候,我设计了4872张图纸。”那时候他不仅是厂里技术最好的,也是最努力的,便形成了白天休息、晚上工作的作息规律,也造就了他鼻梁上厚厚的眼镜,不过这丝毫没有减退他对文学的热爱。
1988年,王星营创作的组诗三首《茅庐中简洁的日子》在《诗歌报》发表,因其古典与现代诗歌相结合的特点,在当时全国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而这也激励王星营工作再繁忙也坚持文学创作,并先后多次在全国、全省的征文比赛中获奖。
正是有了这些铺垫,1991年他被调回家乡,开始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日子。“从1990年5月创办的文学类报纸《春华》,到《蓝宝石》报,再到刊物《宝石城文艺》,2002年全县春节联欢晚会,首届宝石节文艺晚会筹备参与……”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了职业,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先是与郭建华等老师一起,写了24集电视连续剧本《蓝宝石之恋》,后来还正式印刷出版了。”用王星营的话说,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拍摄,但这也让他渐渐走近了昌乐历史。
姜太公是一位传奇历史人物,而他与昌乐有着种种渊源。说起姜太公,眼前的王星营更是神采飞扬。“应当时报社的约稿,我开始写小说连载《姜太公与营丘传奇》,每周一期连载30多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金庸的《天龙八部》不也是这样红起来的吗?”
渐渐走近昌乐人文历史的王星营,越发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神奇。“真正了解昌乐,是从编纂《昌乐历史文化丛书》开始。”共分九册,整套丛书270多万字,这其中都凝结着创编办公室成员之一王星营的汗水,他走遍了昌乐的村村落落,查阅研究了《史记》《汉书》《水经注》等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从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直至汉、唐、宋、元、明、清,可谓一脉相承,在省内可以比拟的地方也不多,我们有责任挖掘宣传好。”就这样,长篇历史神话小说《大齐开国传》,昌乐电视台《人文昌乐》《电视文苑》栏目的80多篇稿件一一呈现。
“你的观点太新颖了,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你既懂《周易》等,又懂得宇宙全系论、熵,太不可思议了……”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参加一次全国性语言研讨会发言时,不少专家教授的感叹。一打开话匣子,特有的侃侃而谈便开始了。总是语出惊人而又自圆其说,天马行空却又游刃有余,与外表的不羁与洒脱浑然天成,与其笔下流淌的大气跌宕相得益彰。
“摄影、书法、绘画等艺术评论,是这几年我文学创作的重点呢。”今年已是55岁的王星营,依然不走寻常路,“我打算以小说的形式,来解码《红楼梦》里所有诗歌所蕴含的内容……”
昌乐传媒网 编辑:赵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