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实干:实践中萃取的精神力量
“物有甘苦,尝之者知;道有险夷,履之者识。”近代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是一部石油人苦干实干、自力更生、艰难创业的历史,也是石油人发挥聪明才智,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历史。
“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多少年来,石油人坚持艰苦奋斗、干事创业不停步,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党员干部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一级带着一级干,在立足岗位拼搏奉献中建功立业;科学求实、脚踏实地不浮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在推进事业发展中展现务实作风。
凭着苦干实干,中国石油人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书写下壮丽的篇章。
石油行业先天就苦、根上就苦。凡有石油处,多为戈壁大漠、荒原碱滩,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献身石油,就意味着选择了与苦为伴。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科技落后,石油工业几乎从零起步。在中国发展石油,必须付出比西方国家多百倍的辛苦。
苦干并非傻干、蛮干,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面对“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石油人先生产、后生活,“天当房地当床,北风当风扇,大雪当炒面”,澎湃着“把贫油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的骨气和血性,推动着中国石油工业前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展石油工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讲求科学,实事求是,决不能纸上谈兵,搞浮夸风。从一穷二白起步,没有经验可学,没有捷径可走。石油人“两论”起家,从认识大庆油田的具体实际和开发建设规律入手,分析和解决会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了科学开发大庆的金钥匙,从而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石。
弹指一挥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尽管科技日新月异,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始终是我们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宝贵财富。未来,传家宝不仅不能丢,还要不断传承、发扬,从中汲取不断战胜新挑战、实现新发展的营养和能量。(李建)
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
【回溯】1960年3月25日,萨尔图。这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随东清铁路建成的末等小站,一下子涌上来成千上万的人和成千上万吨物资。在穿梭的人流中,一位西北汉子逢人就问:“看见我们的钻机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纪录是多少?”这个人,就是后来被称为“铁人”的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
王进喜很快就找到了会战指挥部筹备处。在这里,他遇到了会战领导小组负责人宋振明。宋振明叮嘱王进喜:“你要有个吃大苦、流大汗、拼命干的准备呀!”王进喜说:“吃苦咱不怕,找到井位就是咱们的家!”
太阳落山时,全队穿过铁道线来到铁西,找到一个闲置的马厩住了进去。3月的萨尔图天寒地冻,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西北风呼呼叫,刮得窗户纸呼呼啦啦响,风卷着雪花吹进屋来。
王进喜为了激励大家,自告奋勇地唱了一段《秦英征西》,唱完后又提议:“咱们作首诗怎么样?”这句话引得满屋子人大笑。王进喜说:“你们笑什么?我先来一句。”他听着外面呼呼的风声,想起白天在去指挥部的土路上被风吹得凉飕飕的感觉,就说:“呼呼的北风好像是——电风扇!”大家说:“不错!”
这时,一位就着雪吃干粮的工人说:“白雪,白雪就好像是炒面!”王进喜马上接了一句:“四面八方来会战!”一位工人又接上说:“要夺头号大油田!”王进喜又说:“说一千道一万,还得干,再加个干干干。”一时间,大家来了兴致,七嘴八舌,边说边改,最后形成了一首完整的诗: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
那一夜,大家坐在草堆上互相依偎着取暖,在一种乐观豪迈的气氛中进入梦乡,哪管北风呼啸、地冻天寒。各路大军齐聚荒原,苦干实干,誓夺头号大油田。
【传承】1982年1月4日,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仅有8台老式“黄河”车的大庆钻井生产技术服务公司固井三中队打响重组后的第一枪。狂风夹着雪片铺天盖地压向井场,顷刻间,荒原、钻机、井架和固井车融为一体。马达轰鸣,宣告着大庆固井人的豪迈誓言——扎根荒原固好井,苦干实干加巧干!
雪天固井,只要井队泥浆循环良好,就不能停歇。2007年12月25日,固井三队冒雪施工第一口技术套管井。寒风刺骨,大雪肆虐,随着锅炉热蒸汽的吹拂,队员的眉毛、胡子都变白了,工服和棉裤也成了厚厚的冰甲。固井完成后,队员们才就着雪花和寒风吃了碗端着热乎、可瞬间即冷的青菜汤面。
今年农历正月初五,告别“小米加步枪”时代、拥有国际一流固井装备、更名为GJ12003队的固井三中队,冒雪前往达深X23井进行固井施工。井场上,一声清脆的哨响,员工们迅速行动,安全讲话、摆车、接管线、技术交底、注水泥,各就各位,一丝不苟。
固井队员工野外就餐。井上施工时,没有固定就餐场所,风霜雨雪中就餐是常事。
在传承中成长,在苦干实干中发展,如今,大庆油田的固井队伍已达到13个,超过600人,足迹遍布油田内外,为原油稳产提供了技术服务保障,从海拉尔塔木察格到印尼、苏丹,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王志田)
干石油靠的是苦干加实干、革命加拼命的精神。
【回溯】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石油工人,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代钻井队队长,他是“铁人”王进喜的师傅。当年,在钻台上,王化兰手把手地教王进喜扶刹把的要领、接单杆的技巧、下套管的方式。走下钻台,王化兰对王进喜说:“做人要踏踏实实、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1970年,陕甘宁地区石油会战拉开序幕。王化兰带领钻井队与其他会战将士一起,历时5天5夜,途经2省7县,完成了长庆创业史上“跑步上陇东”的壮举。
到陇东后,在岭一井钻井过程中,钻井队不熟悉地层情况,加上搬家安装设备不全,遇到了无水开钻、钻进地层又出水、井壁掉块、设备异常等重重困难。王化兰鼓励大家说:“干石油靠的是苦干加实干、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最后大家集体宣誓:“一定要打出一流的井,一定要打出高产井,给国家争光!”
在出水最严重的井段,王化兰带领4个小班人员连续多天守在井场。由于连续身穿被泥浆浸湿的衣服,队员的皮肤出现溃烂,稍微动一下,就钻心地疼。即使这样,也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离开钻台。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在“天当房子地当床”“三块石头支口锅,三顶帐篷搭个窝”的条件下,岭一井顺利完钻。随后,试油获得高产。
【传承】刘玲玲是长庆油田的焊工状元,拥有德国认证的焊工最高资质证书。10多年来,她带着女子焊工班下江苏,上内蒙古,出阳关,进陕北,行程上万公里,焊接各类管线2000多公里。
在长庆油田深化改革过程中,刘玲玲来到采油一线,岗位变了,但学习的劲头没变。看着眼前曾亲手建设过的小站,刘玲玲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对于流程,刘玲玲闭着眼睛也能画出来。可作为数字化建设的标准站,她深知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很多。为弄懂一个技术问题,她在井场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进站不到一个月,因为熟悉工艺流程,工作踏实认真,刘玲玲当上了站长。
刘玲玲管理井站很有一套。她注重学习借鉴同行好的管理方法,探索实践出“全能全岗”工作法和“四学、三练、二用”岗位培训法。她所在的华庆油区关一增压站先后向华庆油田输送了10多名技术骨干、7名站长。
2010年,关一增压站被命名为“刘玲玲站”,是集团公司首次以优秀班组长名字命名的10个基层班组之一,成了长庆基层班组建设的旗帜站和品牌站。她也走上了全国劳动模范领奖台。刘玲玲常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我们新一代石油人传承“石油精神”、岗位成才的智慧结晶。” (张峰)
大风小干,小风大干,无风拼命干!
【回溯】1958年春,一支由58人组成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塔里木勘探大队505重磁力地质联队来到南疆于田县。这支青年突击队要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行石油勘测。
4月初,带着驮有生活用水、食物、锅灶、工具和轻装行李的驼队,地质联队离开于田县城边的队部所在地,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就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沙漠里几乎每天都刮风,风起沙飞,天昏地暗,人站不住,眼睁不开。一天,勘测队员们正在给骆驼卸驮子,忽然刮起风来,黄沙弥漫,遮天蔽日,伸手不见五指。大家谁也看不见谁,急得不停呼喊相邻队员的名字,互相鼓励抓住骆驼驮子不要松手。
面对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天气状况,最初队员们在遇到狂风时,由于测量仪在20米以外就看不见花杆,他们就停工等待风过去。但每天从早到晚,不断有风沙来捣乱。为提高工作进度,他们提出“大风小干,小风大干,无风拼命干!”的豪迈战斗口号,誓与风沙搏斗,抢进度。当风沙弥漫大地,测量仪看不见花杆时,他们就缩短距离,一点一点测,沙子扑进测量员的眼睛,擦掉再看仪器,花杆扶不正,工人们用两手使劲去扶。就这样,他们把每天测量速度从最初的10公里提高到18公里。
从1958年4月5日到12月31日,505重磁力地质联队的队员们克服大风、缺水、酷热等重重困难,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风餐露宿,奋战270天,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他们在沙漠中发现了一块几百公里长、未被黄沙覆盖的第三纪地层露头,发现了十多个有可能含油的构造,并创造了沙漠导线测量全国最高纪录,谱写了一曲征战“死亡之海”找油奉献的壮歌。
【传承】在新疆油田,提起采油二厂第四采油作业区巡检四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班长黄秀梅带领下,这个班组从曾经的“三多三少”(女职工多,技术差的人多,工作消极的人多,承担责任的人少,积极进取的人少,服从工作分配的人少)变成了现在“三多三少”(高技术等级多,员工间相互帮助的多,讲奉献的多,不服从工作分配的少,工作检查问题少,工作斤斤计较的少)。黄秀梅以她精湛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大家佩服。
为管好班组,黄秀梅创新多种管理方法,仅在安全方面就开创了由员工轮流进行安全讲话、“今天我是安全员”“佩戴安全承诺牌”、员工主持应急预案演练等近10项。在生产管理上又实施“一对一,百分百”方法,产生1+1>2的效应。黄秀梅还应用“时间色彩管理法”:以红、蓝、黑三种颜色定位当前的各项工作,红色为急项工作,蓝色为必须完成的工作,黑色为可缓工作。
这个班在黄秀梅的精心管理下,先后获得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以上荣誉称号11项,被命名为“黄秀梅班”,成为中国石油基层建设标杆班组典型之一。如今,黄秀梅和她的班组用管理创新和实践践行着“石油精神”,诠释着新时期奉献的意义。 (宋鹏)
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上,土法上马因陋就简上,争分夺秒抢着时间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遇到困难迎着困难上。
【回溯】1970年年初,吉林省与石油部商议,在扶余油田(吉林油田前身)打一场石油大会战,将原油年产量由20万吨提高到80万吨以上。
1970年5月,千名解放军和万名知识青年会师松花江畔。在资金、设备、技术等都极为短缺的年代,没有精神的力量支撑,是很难打赢会战的。参战队伍分别喊出“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上”“土法上马因陋就简上”等响亮口号。经会战指挥部归纳整理,形成影响几代吉林石油人的“五上”精神。老同志回忆道:“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劲头,会战一个接着一个,捷报一个接着一个,分配任务时都来不及发文件,都是打电话或口头下达。这种精神,是金子也换不来的。”
在“五上”精神的激励下,大会战创造了无数纪录。会战仅18天,日产量就翻了一番。5000立方米地下储罐坑槽、输油管道沟都是会战队伍挖出来的。会战开始后,原油产量猛增,为解决外输问题,需要铺设一条穿越松花江的输油管道,800米长、48吨重的穿江管道是靠4000名会战青年的肩膀扛过江的,固井水泥供不上,人们就用自行车推、用肩扛……
由于一下子新增上万人,原有生活设施严重不足,指挥部领导就组织人员挖地窨子、搭马架子和柳条席棚子解决住宿问题。每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人叫苦叫累。万名会战将士喊出“宁可筋骨断,誓死夺取一百万”这一吉林油田历史上最响亮的口号。扶余油田原油年产量由20万吨提高到110万吨只用了两年时间。
【传承】扶余采油厂是“五上”精神的发源地,几代石油人将这种精神传承至今,创造了“三上百万”的骄人业绩。
进入新世纪,已经开发40余年的扶余采油厂,年产油量最低降至61万吨。为有效遏制产量继续下滑,2004年,拉开了扶余油田大规模调整改造的序幕。调改工程相当于再建一个百万吨的扶余油田,要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同时进行,实现新老系统切换,要整合再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效井网,大部分工程要在城区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3000多名员工,1000多个日日夜夜。综合调改工程如同“七〇”会战的再次呈现。他们赋予“五上”精神以“自强不息、自我牺牲、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新内涵。3年间,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3座联合站、5座接转站、3000余口油井集输管网的系统改造。2007年,扶余油田原油产量再次攀上百万吨并连续4年稳产百万吨,创造了中国石油老油田二次开发的奇迹。如今,扶余采油厂按照“政治领先、文化领先、队伍领先、技术领先、发展领先”的目标继续前行。(张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