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已正式铺开,全省共有18万余个自然村被划入了普查范围。在素社街,南蟠龙里自然村、基立村、桥东村和郭村等四条村就在普查之列。究竟这四条村有何特别之处,今天小e就带大家去看看!
南蟠龙里自然村
一群台山人的另一个故乡
万寿路上,有一个南蟠龙里李氏自然村,村里现存4座相邻的建筑,据素社街文化站站长肖镜堂介绍,这些建筑是1880年左右建造的。
100多年前,台山李姓人氏迁居广州,在此置地集中统一规划兴建。“多是从事农业耕作,种菜、插秧,连片种植。”在劳动人民眼中,房屋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在田地周边,一间间房屋陆续建起来。迁徙的人群总是更容易团结在一起,即便在房屋的设计上,他们也显得十分一致。正因为这样,在南蟠龙里,才有了这样一个样式相同、大小相仿的建筑群。
宁静的南蟠龙里李氏自然村。朱颖璇 摄
这些建筑,每户原始结构为二进、四房,外墙青砖,门楣花岗岩,趟拢木门、窗户、大门上方及屋顶有简单的浮凸灰雕。有些房屋外侧有绿色琉璃的下水道,大门门楣素瓦装饰,门口麻石铺地,屋顶是人字坡顶,部分设置了通花护栏,配以花草装饰。这些建筑有一个特点:两户人家合建一座楼,各自大门方向相反(一个朝南,一个朝北),但内部结构相同。
现存的房子仅为四座,呈“井”型分布。每座建筑占地约150平方米,大部分都比较残损,房屋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基立村
宁静悠闲的避世之地
从喧嚣的江南西地铁站出来,穿过江湾路,便来到了基立村。在一片红墙青瓦的老建筑中,柔和的阳光穿过树的缝隙,轻轻洒在人行道上,路上三两行人慢悠悠地踱着步子。这样的恬静悠闲,是多少东西都换不来的。
宁静的基立村。谭啟菊 摄
基立村位于前进路以北,始建于1903年。在《广州往事》中,近代史研究者叶曙明写道,1903年,刘月东、梁廷美、蔡培生、李约翰等华侨从美国返国,相约在河南聚居,为基立村之始。附近很多道路、社区名字也带着“基立”二字,如基立南街、基立南社区、基立下道公交站等。
民国建筑。
上世纪四十年代,基立村的面貌遭到不少破坏,不过,走在基立村的大街小巷,仍能发现不少民国时期的建筑。
据素社街文化站站长肖敬堂介绍,基立村一带大概有十多间民国建筑,多建于1912年前后。这些建筑喜欢使用琉璃,如绿色通花的绿琉璃,圆筒状的黄琉璃屋顶。在一些保存得比较完善的房子里,还可以见到红木窗框,配以雕花玻璃。此外,房子的建造比较完善,有花园、水井、走火楼梯、凉亭等,住起来十分舒适,早期居住于此的多是有钱人。
桥东村
昔日繁华,今归宁静
桥东村位于素社街东南面,在怡海路、东晓路一带。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桥东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桥东卷闸厂、翠园酒家曾盛极一时,中大布匹市场、天河体育中心等都曾用过桥东卷闸厂的闸门。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桥东村的商业始终未能发展起来,村民也逐渐转做小本生意,除了端午期间响起的龙船锣鼓声,这里似乎又回归了宁静。
桥东村。
为何叫桥东呢?桥东村,顾名思义,取意为桥的东面。的确,因为桥东村位于云桂桥以东,便有了这个名字。寓意简单又能辨认方位,这个名字便沿用至今。
在桥东,或者说在桥东所在的素社街,一年里最重大的民俗活动便是端午赛龙舟和关帝诞了。小港片龙船会总部便设在雅敦街旁。每年的五月,龙船兄弟便穿上统一的服装,扛起百年老鼓,从马涌出发,沿珠江到瑶头等兄弟村探亲。端午期间也举办盛大的龙船饭盛宴,邀请亲朋好友共襄盛举。他们也积极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今年便一举夺下艳龙比赛一等奖。
关帝庙。
农历五月十三日及六月二十四日则为关帝诞辰,桥东村多以关帝庙上香拜祭、龙舟表演、关帝盛宴相庆。
郭村
拥有上百年历史
关于郭村的由来,小编听到了两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来自书籍《海珠光耀》,上世纪20年代,本来居住在大沙头附近的200多户郭氏族人由于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搬迁至此。郭姓人较多,因此这里便被称作郭村。另外一种说法来自在郭村出生长大的65岁老人黎伟棠,“郭氏家族以行船为生,解放后广州市政府鼓励水上人家上岸安居置业,郭氏便选择了这片地方落地”。同样地,村里以郭姓为主,便有了郭村的叫法。
百年郭村一角。
提到郭村,每个郭村人都知道他:郭青山。提起他,有人说他是船长,有人说他是郭村最靓那栋房子的主人。而他至今仍能让人记住并看到的,莫过于他在郭墩街31号的旧居。“和当时大部分郭村的建筑为一层红砖砖木结构的房子不同,郭青山的那间是两层的青砖屋”,黎叔介绍说。“这栋房子脚门、趟栊门齐全,屋里分了前院和后院,可以说是当时最有钱的人了。”
可惜的是,现在这栋建筑因需要修葺建设,被竹棚包围,暂时看不到它的原本面貌。但透过竹棚,还是能看出它曾经的显赫之处。随着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内环路的建设而来的迁拆,加上后来重建,郭村有3/4已被拆建,只有部分郭氏后人居住,一般以工资收入为主。
广报记者 谭啟菊 朱颖璇
微社区e家通素社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