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老故事之历史人文篇柴树藩大海的情怀 六

2019-02-27   浏览量:

  原标题:率船舶工业开创新纪元

 

  1977年底,柴树藩出任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六机部组建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后,他又出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他联系香港航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包玉刚、包玉星兄弟,组建联营公司。1982年1月,第一条出口船长城号如期移交,随即远航。1982年4月,柴树藩担任船舶总公司的董事长、党组书记,实现政府机关到真正企业性组织转变。

  领军发展船舶业

  1977年底,柴树藩出任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六机部组建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后,他又出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在前后近8年时间里,柴树藩带领全国30万船舶工业大军,走向了世界市场。这8年是柴树藩生命中最为光辉灿烂、也是历尽艰难险阻的8年。

  1978年元旦刚过,柴树藩到六机部上任。中国现代船舶工业起步很早,有较雄厚的基础。但不论是技术,还是管理,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国人大都花大量外汇到国外去买船、租船。中国当时的船厂大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柴树藩到任前夕,邓小平在办公室约见了柴树藩等几位国防工业部门的部长。柴树藩到职半年后,邓小平再次听取他的专题汇报。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船舶要改革,一定要打进国际市场,我们造的船应当比日本便宜,因我们的劳动力便宜,一定可以跟他们竞争。国际市场有出路,要有信心。”

  这两次谈话,事后被人形象地称为“赶船下海”.在六机部召开的干部会议上,厂长们争着向部里“要饭吃”.久经沙场的柴树藩,请来日本三菱重工前总经理、著名造船专家古贺繁一做顾问,深入考察我国船厂现状,评估我国与国际造船先进水平的差距;组织专家进行国际船舶市场分析,捕捉船舶市场的有利战机;召开党组会议,传达邓小平谈话精神,分析形势。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他已基本上理清了思路,形成了振兴中国船舶工业的路线图。

  联系包氏兄弟洽谈组建联营公司

  为让建造出口船舶的准备工作有计划地全面展开,柴树藩带领各大船厂的厂长和技术人员到日本、韩国各大船厂考察,促成江南、大连等船厂与日本几大船厂结成对子,由日方帮助进行技术改造。

  柴树藩调集了300名专业人员,历时三年翻译了大量船舶制造的国际标准和规范,提供给各船舶设计、制造部门使用;他还约请有着多年机电产品出口经验的外贸部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清到六机部工作,组建了中国船舶工业公司,由刘清出任总经理。

  1979年初,六机部601所的朱汝敬先生提供信息:国际市场出现回升,散货船是最畅销的船种,建议作为出口重点;香港船东大量订船,可以作为船舶出口的重点目标。柴树藩认为这次世界造船业的复苏是难得的,必须抓住机会。

  柴树藩约请香港华润集团副总张先成(曾是柴在外贸部的部下)来京,他表示,包玉刚、包玉星兄弟是香港航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包玉刚还享有“世界船王”的美誉。张先成还透露,包玉星与廖承志是好朋友,包玉刚跟国家旅游局局长卢绪章有亲戚关系。

  柴树藩分别拜会了廖承志、卢绪章,请他们出面与包氏兄弟取得联系。事情出奇地顺利,包玉星给予答复,愿将原定在日本建造的两条散货轮,改在内地建造,但提出一定要按国际规范建造,由英国劳氏船级社验收。包玉刚也应柴树藩之邀,于1980年3月飞抵北京,与我方洽谈合作组建联营公司和向内地订船事宜。

  冒风险力排众议签下六条船大单

  对于双方组建联营公司的意向,迅速获得中央批准,国际联合船舶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包玉刚任董事长。包玉刚在香港宣布,动用1亿美元,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为环球航运集团建造6条适航于湖泊的散装货轮。其中载重2.7万吨两条,3.6万吨两条,6.2万吨两条,暂定两年交货。

  事后,包玉刚的大女儿包陪庆说,父亲之所以敢下这么大的订单,卢绪章的一番话起了很大作用。卢绪章对包玉刚说:“我和柴树藩同在外贸部共过事,我对他很了解,他有魄力、守信誉、能成大事,可以放心交往。”

  包玉星提出“按照国际规范建造,由英国劳氏船级社验收”,这短短18个字,看似平常,但在当时对于中国的造船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国的造船标准基本上是从苏联沿袭来的,没有得到国际上认可,和英国劳氏标准完全是两码事。

  各种各样的标准和国际规范,对于我们的技术人员来说,闻所未闻。除了技术要求,还有交货期、违约赔款等等。柴树藩冒着风险、力排众议,同意按国际惯例签署合同,如不能按期交船,如拖一天罚款4500美元,超期150天,船东可以弃船,一切损失由卖方负责…… 而作为船东,包氏兄弟一举订下六条船,同样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包玉刚还提出要柴树藩写一份履行合同的保证书,以个人的人格作担保。

  按国际标准建造的船只如期移交

  六机部把建造第一条出口船长城号的任务交给了大连船厂。时任大连船厂厂长的孙文学回忆道:“柴部长问我敢不敢接,我说接!就是冒再大的风险,就是亏本,上法庭我也要接!我两万工人要活干,要饭吃。”

  按照合同约定,船舶质量由船东聘请的国外验船师按国际标准验收。在瓦斯切割钢板中,尽管我们的工匠比以往更小心翼翼地操作,当把“样块”送到验船师面前时,他绷着脸一个劲地摆手。没办法只得请外国专家做技术指导,但对方开口就要30万美元。孙文学便亲自带领攻关小组,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掌握了高超的切割工艺。

  经过18个月的昼夜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长城号如期完工。由船东聘请的验船师对这艘巨轮进行最后测量,船长197米,相当于4个标准游泳池,竟然误差仅有2毫米;23米宽的船身,误差竟然为零,其它指标也都完全符合验收标准!

  长城号举行下水仪式时,柴树藩出席了典礼。1982年1月,长城号如期移交,随即远航。我国第一艘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像一块流动的广告牌,向全世界昭示,中国船舶工业终于有了历史性突破。连权威的英国劳氏船级社也承认,长城号开辟了中国造船业的新纪元。

  首先完成改制

  1981年父亲调回国家计委任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2年4月,父亲年满72岁,退居二线,全家替他舒了一口气。没料到几天之后,他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通告》中再次露面,担任董事长。

  原来中央决定,六机部作为国家体制改革的试点,由政府机关率先改制为企业性组织。中央经过再三考量,把新组建的船舶总公司的董事长、党组书记的重任,交给父亲。

  其实,对于船舶总公司的组建,中央酝酿已久,但进展缓慢。作为一部之长的父亲一直是体制改革最坚定的支持者。他经常提及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除了官僚资本外,经济全都操在华裔手中,为什么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这块土地上,我们的人就笨了呢?不会算账了呢?”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传统的体制已经成了阻碍人们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羁绊。

  在父亲的强力推动和周密组织下,船舶公司的组建摆脱了拖沓局面,他快刀斩乱麻,按照中央的要求,如期完成了组建任务。总公司成立后父亲把工作重点放在狠抓经济效益上,严格经济核算,建立经济责任制,迅速改变了吃大锅饭、供给制、不算经济、不计工本的状态,六机部顺利实现政府机关到真正企业性组织转变,开国家机关改制的先河。其他二、三、四、五、七等国防工业部门则先改名称,六年后陆续完成了改制。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