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齐河】第十五期:管窥齐河历史的镜子

2020-04-24   浏览量:

  齐河,一座比较独特的古老县城,它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它也被誉为九曲黄河上的一颗明珠,“一美两制造”等诸多现代气息的标签,让这座古老的小城以全新的姿态行走在新时代。

  为深入挖掘齐河历史文化,留住历史记忆,重新唤醒齐河历史上美好和传奇故事,大众网联合齐河县委党校共同推出“人文齐河”栏目,从红色记忆、历史纪实、坊间传说、传统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在齐河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一切,以飨读者。

  【人文齐河】第十五期:管窥齐河历史的镜子

  □孙德奎

  读者今天手中的这份《齐河报》是2009年元月1日创刊的。大家或许不知道,早在51年前,即1958年6月1日我县就曾创办过县委机关报——《齐河大众》,这份报纸在齐河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1959年8月7日由于当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齐河大众》停刊,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共出版报纸127期。作为洞察历史的一面镜子,这些报纸都完整地保存在齐河县档案局的密室里。

  在《齐河大众》创刊号上,登载了时任齐河县副县长宋子明的一首诗,诗曰:齐河县报,六一诞生。政策宣传,发现新声。党的路线,陡出明星。事业跃进,均有所宗。多快好省,几百俱成。全民瞩望,应运而兴。在这首诗中透出了《齐河大众》创刊的目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齐河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据《中国当代史》记载: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落实总路线,全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 。《齐河大众》创刊的这段时间就真切地记录了当时的那段历史。

  请看《齐河大众》在1958年中的几个标题:“让玉米地瓜挂帅升帐 射高产卫星上天”、“红星社红旗招展 棉花卫星要上天”、“科学家预计一亩小麦可产两万斤”、“一千斤指标 三千斤措施 一万斤干劲”、“谁说高粱是低产 请看巨型卫星飞上天 观音寺农场创亩产高粱7111斤”、“把白旗彻底拔掉 将红旗高高插起”、“虎胆英雄创高产 气壮山河劲冲天 潘店公社以小麦高产三千五百斤向全县各兄弟社提出友谊竞赛”,像这样的醒目标题每期都有,“放卫星”成了当时宣传的主旋律。

  据《潘店公社友谊社将要射出两万斤玉米卫星》一文记载:“在潘店庄东南有一块玉米丰产田,这块田平均每亩有四千五百株,现在根株直径二寸,棵高一丈二尺,平均每棵结三个棒子,足有三斤多重,计划亩产一万六千七百七十五斤,现正在加大措施争取两万斤。这块玉米巨星的生长情况,有力地打击了右倾保守思想。”浮夸之风,可见一斑。报纸对各地生产情况还进行排名,比如:“焦庙人民公社曹营村生产队二亩春稻,亩产一万三千五百斤;胡官人民公社纸坊生产队三亩水稻,亩产五千零二十六斤;观音寺农场一亩三分高粱,亩产七千一百一十一斤;晏城公社费庄一亩玉米,亩产五千七百四十二斤。”当浮夸引进竞争机制,弥天大谎也就撒得理直气壮了。

  《齐河大众》对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多有涉及。翻开报纸,一个个大标题昭示了当时大炼钢铁的热火朝天:“我县炼铁初战获胜 两天产铁两吨 产焦炭二百吨”、“全党全民齐突战 土炉林立烟弥漫 大战苦战五七天 钢铁卫星抛上天”、“土炉林立 钢水奔流 我县全民炼钢运动已成高潮”、“公安局抛起了巨型卫星 日产钢三千一百四十六斤”、“县委机关炼钢急烈 创日产三千斤记录”,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由于技术不合规格,只是炼出大量的废铁,造成极大的浪费。

  《齐河大众》对人民公社的宣传多用民谣,像“人民公社好,优越比不了;土地大连片,插花地不见;人能尽其才,技术得施展;地能尽其力,充分挖潜力;工农商学兵,五位合一体;政权与生产,实行大统一”。也有许多表扬公社食堂的通讯稿,比如“华店公社十大队的食堂,很受群众欢迎,有的称赞说是‘幸福店’”。事实情况是:当时全县饥荒已经非常严重。

  “大跃进”运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经济极端困难,1959年8月7日《齐河大众》停刊,在《停刊辞》中写道:“根据省、地委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经县委研究,本报从此停刊。”

  半个世纪过去了,神州大地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齐河也是旧貌换新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社会各项事业均在蓬勃发展。今天,中共齐河县委机关报《齐河报》再次创刊,开始记录一个崭新的齐河,一个和谐的齐河,相信这也会成为后人管窥今天历史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