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韩少功。郑俊彬 摄
讲座
南都讯 记者黄茜 4月17日上午,著名作家韩少功在顺德演艺中心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题为“文学经典的形成与阅读”的精彩讲座。韩少功曾获颁第一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杰出作家”,今年,韩少功作为颁奖嘉宾为“年度杰出作家”的获得者欧阳江河颁奖。
讲座主持人谢有顺介绍:“韩少功70年代末开始写作,80年代初非常受关注,是‘寻根文学’的领军人,他本人就是一部小小的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当天讲座的话题围绕“文学经典”展开,韩少功深入浅出地为观众讲述何谓经典,经典如何形成,应该怎么阅读?
以什么衡量经典?
文学没有量化的尺度,很难说哪些是经典,哪些不是。韩少功认为,经典因人和时代而异,有很大的弹性。不能以流行和热卖来定义经典。比如张恨水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当时比许多经典名声更响,发行量巨大,但并不能算作经典。也不能以作品的长度来定义经典。“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论语》、《庄子》、《圣经》,都是很短小的作品。相反我们有很多超量的大作品。现在网络小说家写个中篇至少100万字,写个长篇至少1000万字。”韩少功认为,无论长短,都有好作品,有平庸作品,也有泡沫和垃圾。经典也不是在一定时间内获得很高评价的作品。陶渊明长期遭忽视,钟嵘的《诗品》把杜甫列为中品。孔夫子在生前一直是个失败的形象。
就他个人体会而言,如果一定要为经典立个标杆,有两条可行的标准。第一是创造性,第二是作品容量的高度。在原创性方面,韩少功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找不到另外一个作家可以和吴承恩较量。因此《西游记》是名副其实的经典。
在思想高度方面,韩少功以享有崇高的经典地位的鲁迅为例。“我个人特别喜欢鲁迅独立的人格和深刻的思考力。比方说他批评当时的权贵,那些喝着人血的,道貌岸然的腐败上流社会的人物。但他也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者,他对笔下的穷人也经常体现出悲悯中的怀疑,甚至有时候进行无情的嘲讽。”
经典如何形成?
从文学作品被发表到经典形成,有一个漫长的经典化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社会的组织构建。通过层层筛选、过滤,最后被必然和偶然的各种因素形成合力,来建构所谓的经典。”
在这个过程中,有各种因素起作用,比方说政治力量。对于这个,韩少功以丁玲和张爱玲为例。丁玲和张爱玲开始都写小资文学,后来两个人也都写了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小说,丁玲写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写了《秧歌》。“因为她们两人分别投身于不同的政治营垒,她们在一段时间内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不同。在大陆文学史上,丁玲是声名赫赫的经典女作家,但张爱玲很长时间不为人知。”
除此之外,还有金钱的力量,掌握文学话语权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心态。“这些都在给文学经典化建构做加法。”
有加法就有减法。韩少功表示,文学经典化建构最大的减法就是时间,就是“时间对作品艺术思想品质的无情过滤和淘洗。”
如何阅读经典
韩少功提到,在出版已经商业化的情况下,书店里70%的书是泡沫,10%-20%的书是垃圾。年轻人不能什么都读。他提出阅读经典的四条原则:不贪食,不偏食,不错食,好好消化。
“不贪食”意味着书不是越多越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偏食,指的是现代教育分科过于狭窄,过于精细,容易导致文艺青年营养不良,知识结构欠缺。不错食是要对症下药,吃错了,好药会变成毒药。好好消化,即要知行合一。
“真正知道经典,成为经典,要通过我们的行动,我们一生的生活,来完成我们的目标。”韩少功说。
主持人谢有顺总结道,我们读了太多简单地读完就再也不想读的作品。“经典就相当于生活中的米饭,有些菜很好吃,但不能天天吃。经典却是我们最基本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