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2016-06-03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入地阐明了在新形势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是新形势下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献,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总书记在讲话中亦强调,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就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系统总结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肩负起自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自2014年10月以来,习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期待。作为一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认为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修养,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自觉的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和方法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习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的加以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修养,提高理论水平。而加强马克思主义修养,要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入手,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北师大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早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时,李大钊同志就要求他“一定要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入手,从原著中吸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侯外庐与王思华合译了《资本论》第1卷,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有了非常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侯外庐自己说“这个决定奠定了我一生的方向和道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直接与经典作家交流,与他们对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才能解决习总书记强调的真懂真信的问题。

    第二,要站在中国大地上,立足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代中国,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在我国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滋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展开调查研究,认真系统的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凝练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第三,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让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我们要沉下心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字空。”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系统整理研究传统文化,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开门搞研究,将传统文化研究与中国道路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及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融合起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加入传统文化普及的队伍,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优质师资,提供优质资源,激发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