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思想理论准备,都需要一种黑格尔所说的“时代精神”与之呼应。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场石破天惊的历史巨变和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已经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一个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的古老民族重新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与整个世界的未来。
历史一再表明,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必将给我国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全局出发,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向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出动员令,号召广大研究人员传承“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人类思想体系中,哲学社会科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构成一个国家腾飞的知识两轮、思想双翼。“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它具有科学性、价值性的双重属性以及科学认识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双重社会功能。作为知识体系、科学,它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体现着人们在认识社会客观规律上所达到的成就;作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哲学社会科学又体现着特定的民族、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诉求。
虽然哲学社会科学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并不能等同,但两者又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意识形态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缺乏成熟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精神内核支撑的意识形态体系是空泛的,往往对内难以形成有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外难以向世界提供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也需要价值基础和价值自觉,它以科学的研究呈现并维护社会先进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间接乃至直接产生相应的政治效应。放眼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总是与意识形态、社会科学的进步息息相关。战国百家争鸣如是、西欧启蒙运动如是,近代中国革命亦如是。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深刻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一个国家形成自身话语体系的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中国的“挨骂”问题,就必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国际秩序中掌握话语主动权。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事业崇高而神圣,责任重大而光荣。同时,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处在“古与今”、“东与西”矛盾的交汇点上,时间差距问题和空间差距问题同时出现在当下的中国,绝不可能存在一种单纯的“拿来主义”、“文化复古”足以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兼顾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尤其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心和大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成熟定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