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2016-07-28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最近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再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总体水平不高,要加快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些论述呈现了一个清晰的国家战略,即要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同时这也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一项重大课题,那就是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话语权,在未来的全球治理格局中发出中国声音。这也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成就的巨大综合国力、所形成的政治与经济综合优势并没有相应地转化为现实的话语权。

  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是由诸多的观念、理论、价值和信念所组成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以民族语言的形式系统地表达了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对他们所言说的世界的理解与未来想象。话语背后所包含的知识和价值与主体相结合就产生了力量,创造了合法性,这就是话语权。话语与话语权的基础在于真正的理论创新和话语质量,推广中国话语权的核心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机制创新,关键是产生出立足中国经验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即创造“中国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革新:

  第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上的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本土化和语境化的特点,其创新也必须立足于对我国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源泉,最终目标是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话语体系。

  第二,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和理论命题,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哲学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绝不意味着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全球化已成为趋势,我们不可能重新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独特表达体系。所以要以世界通用的学术规范来研究中国问题,只有这样的结合才能产生真正融通中外的新概念与新命题。

  第三,亟待加强话语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任何话语的影响力都需要通过传播、交流与对话才能影响世界上的其他人,能否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别人听得懂的方式、以快捷有效的途径来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理论和中国经验,极大地影响着中国话语体系能否被理解、认同和接受,从而也影响着话语权的提升。在这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传播机制还需要做许多的工作,比如要鼓励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支持参与国际学术讨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