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出台

2016-10-01   浏览量: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近日正式出台。《规划纲要》为深圳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构建与深圳改革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体现深圳学术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五年目标,并将在新型智库建设、吸纳高水平人才、培育学术精品等方面推进多项有力举措。

  直面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短板

  据介绍,此次《规划纲要》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深圳出台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五年规划纲要,也是深圳社科界落实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二次,以及今年年初出台的《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都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要求,尤其不久前,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深圳要勇当“四个自信”践行者,其中“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规划纲要》中还回顾了“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以及目前所存在的短板。“十二五”期间,深圳获得国家级重大社科类项目8个;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成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也是仅有的两家社会智库之一;出版《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改革创新丛书》3批36部著作;在改革开放研究、经济特区研究、粤港澳合作研究、文化创新研究、城市文化形态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产生了一定影响;社科普及工作成效突出,“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品牌影响日增。但同时,深圳哲学社会科学水平与本市的经济地位、城市影响力相比,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还不相匹配,表现在学术人才总量明显不足;缺乏学术大家和领军人物;学科体系不健全;学术平台不足等等。

  引进和培育10家左右高端智库

  《规划纲要》提出了五年发展目标:“构建与深圳改革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体现深圳学术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成3至5个占领国内学术前沿地位的"龙头"学科,建成3至5个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引进和培育10家左右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知名社科研究专家,持续推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精品,推动"深圳学派"成为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典范,建设全国知名的学术强市。”

  针对学术领军人物不足的问题,《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文化菁英集聚工程”,针对性引进50名左右德才兼备的知名社科研究专家;实施“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库、发布重大课题、举行高端学术论坛、编辑《学术名家策论》。并建立柔性人才引进使用机制,鼓励设立文化人才工作室,以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和使用社科人才及其团队,推动形成“小核心大外围”的学术研究格局。

  此外,《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本市智库建设,未来五年重点引进和培育10家左右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通过定向采购等方式,每年给予最高500万元业务经费资助。还将构建智库信息数据平台,筹建深圳智库网等。

  深圳社科普及工作将探索制度化

  加强重大课题、基础理论研究,是奠定和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地位、作用的关键所在,《规划纲要》提出将建成5至10个有深圳研究特色的市级重点学术研究基地;争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在深圳设立学术研究基地;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设立重点、一般、青年课题,取消五年期课题,采取每年立项的方式,项目期限为1-3年,从而大力鼓励和支持基础理论研究,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力争率先突破。通过对学术精品的重点培育,持续推出体现特区特色、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实践价值的理论精品和学术力作,逐步创立具有深圳特色、深圳风格和深圳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

  《规划纲要》还指出,今后5年的深圳社科普及工作将探索制度化,包括推动条件成熟的各区、高校成立社科联,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科学普及条例》,以及将社科普及纳入文明城区考评体系,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深入推动社科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