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耀宏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
唐亚平 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广播电视台唐亚平工作室主任
朱伟华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杨玲 石阡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周建:而这个时代“说春”有什么意义?它是历史的记忆,文明的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这些传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二十四节气”、“说春”对于新时期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都具有它的特定意义。
文化的价值、历史的传承,要有标志性的东西,要有样本、平台,要有项目支撑,不能空泛化、概念化,要有载体。“说春”就是非常好的载体。通过载体传播,得到公众认同,由一种感动变成一种欣赏,变成一种精神理念,这样的文化才是有血有肉的。
对于文化建设,像“说春”这种形式不能普及,文化的符号就是要有特征,没有特征就不行,变成文化传播一种形式,对文化建设毫无意义。
生态建设就不用说了,“说春”的唱词,都是讲天人合一的,讲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教育孩子、村民尊重生态,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可持续,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特定的价值。
“说春”有春牛、春官,有春事、春天、春吃、春宜、春习、春意、春歌,就简单一个“说春”,有这么多延伸,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产业。通过石阡“说春”做一个春系列,让村民得到实惠,生活富裕,有成就感,有获得感,变成乡村经济建设的助推力,成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
“说春”这项活动我们要找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内涵、新的载体、新的元素,来让我们这个社会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要让乡村的文化形成不断的脉络。
麻勇斌:希望石阡“说春”能形成共识,不要为“说春”而“说春”。从较大尺度的时间来看,保护和传承对文化来说是目的,对发展来说是工具,是手段,甚至是武器。
要做成一件事,自己首先要有一二三。要一些有特色的内容,比如文化活动层面的内容,学术产品和普及读物这些内容。传承人的团队建设和档次提高,我们的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需要进一步加大训练,使自己能够以身作则,进行团队建设,应该有师、大师、特级大师等,不然是不能产生拉动教育的。要定科仪,昨天的表演使用的是道家科仪,威仪、缜密程度还有待提升。要定善本,我们看到的这些春词抄本是家传本,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残缺本,有后期创作的一些内容。要定口径,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传承人和传承支系,但是要定出公共口径的说词。要发掘内涵,这个东西要是真实,而不是编造的,尤其要防止民族化倾向,这个千万要注意。要发展,发展在于节与庆的结合,节庆要有节有庆,文化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节庆。
宣传部门在策划上面多做一些东西,策划出一些事业的项目,产业的项目,以项目来带动,在项目带动过程中以大带小、举重带轻,才能实现突破。
保护和传承要有感情,要有知识,要有思想,要有智慧,要有魅力,有了这样几个有之后,才有保护传承的永续内在动力。
收集遵循“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集成,让我们发现农耕传统智慧。比如说立夏,“立夏不下,犁耙高挂”,“清明不明,万事不成”,在这里面有很多的伦理,气象上与语言文化上有伦理的架构。应规划做石阡“说春”口述史,进行事实描述,做历史判断,抓紧做价值判断。
唐亚平:怎么样国际化的讲述传统文化,能让年轻的人听得懂,让外国人也了解,可以采用纪录片的方式,能够让大多数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一定要跟我们的生活有关,这个文化跟我们生活没有关系我们要这个文化干什么呢?人类就是一个文化的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活着,这个民族才活着,他的文化有活力,这个民族才有活力。我们应该讲述方式、传播方式,再来关注本民族、本土的文化。在专家的指导下来做片子,让它有文化,有叙事性,又有娱乐性。
谢彬如:石阡打出了经济和自然历史品牌,但是没有文化品牌,石阡自己的文化品牌就是“说春”。这个“春”可以延伸到很多很多的方面,文化、艺术、产品,春是最容易做文章的。如果咱们能够用文艺的方式,用艺术的方式,结合咱们从说春里面开掘出来的各种资源,有人文的价值、艺术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文化学的价值,围绕这个打造一个石阡的文艺品牌,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文化的传承它要有根,一定要和生活息息相关,密切相关,而这些条件,石阡都具备。
王红光:对“说春”文化活动,要投入更大的力量来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说春”的仪式需要强化,程式化、仪式化方面要加强,要规范,系统整理说春牵涉到的资料,把个性化和公众化的要区分开来,把善本和个人表述的东西区别开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做非遗抢救整理。
特别是纪录片的事情,还有微电影,要用更多的手段来进行记录,进行整理宣传。宣传也要多元化、多途径、多方式的来进行。
“说春”是贵州国际性的两项非遗入选项目。怎么样在石阡这个地方固化下来?怎么样越来越规范的延续下去?更关键的要深入思考,怎么样把文化资源变成可利用的经济资源。
杨玲:要感谢封姓春官,因为有他们这么多年的坚持,才有石阡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也才能够搭上“二十四节气”这一班车,得到贵州第二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丽名片。石阡有很多名片,但是没有文化的名片,如何抓住这次“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机会,怎么把这张名片变成石阡的文化名片,把文化资源变成很好的经济资源,我们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只要有“说春”传承人坚持下去,我深信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
理性发展
文脉不断
要寻找“说春”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内涵、新载体和新元素,引导整个社会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让乡村的文化形成不断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