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八大古盐井 大理多元文化的历史见证

2016-05-30   浏览量:

诺邓盐井

诺邓盐井

    云龙历史悠久,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比苏县,属益州郡。西汉在云龙设县,主要原因是云龙盛产食盐,明万历《云南通志·盐务考》记载,汉代云南有“二井”,即安宁井和云龙井;《新纂云南通志·盐务考》考释“汉云龙井,即今石门井、天耳井”。唐人樊绰《蛮书·管内物产》有“剑川有细诺邓井”的记载。到了明朝,云龙县境内共开凿石门井、诺邓井、山井、大井、师井、顺荡井、天耳井、金泉井八处盐井,称“云龙八井”,是滇西乃至缅甸北部一带地区的主要食盐供应地,名遐滇西。

    “云龙八井”居民世代相袭以盐井为业,有“以井代耕”之称。在盐井地有卤水股份,煮盐之家称为“灶户”。据清光绪《云龙州志》记载,当时“云龙八井”共有灶户445户,月产盐127900多斤,行销保山、腾冲等六州县,月上课银1808两3钱2分。以盐井为主体,逐步形成有影响的盐业经济群落。

    由于古代经济繁荣,盐井地区的文化也十分发达,是当时大理州境内文风荟萃的地区,如清代陕西巡抚杨名飏、翰林院翰林马锦文;民国年间曾任教育总长的王九龄,创办云南大学的董泽和现代台湾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陈青云皆是出生在盐井的灶户之家。其中诺邓盐井位于诺邓镇诺邓村。据唐代《蛮书》记载始开凿于唐代南诏国时期,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83年)于云龙设“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在诺邓村。清雍正《云龙州志》记载诺邓井“盐井一区,出自东山下,介在两溪夹口,每日产卤八十背,每背煎盐五斤零,每日出盐肆百陆拾斤零,养活附井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