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0日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办公室发布征集公告以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市民到干部、从耄耋老者到青年学子,社会各个层面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目前捐赠的史料涵盖了战争年代的报刊、照片、从军履历及抗战歌曲集等,一张张珍贵的黑白资料片,一件件斑驳的红色文物,见证着烽火岁月的难忘记忆。
天福山起义时的大刀和长矛,抗战时期的报纸、茶碗、军用铁铲……红色文物收藏者李永健花了30多年的时间,用四处收集来的藏品装满自己的屋子和人生。6月16日,他捐献出了40多件珍贵文物。
李永健1966年参军,成了一名驯马战士。在一次驯马中从马背上摔下来,受伤残疾,不得不转业退伍,后来走上了收藏之路。截至目前,李永健共收藏了1000多件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先后9次向威海市博物馆、冯德英文学馆捐赠革命文物600多件。在他看来,花钱收藏品,免费捐出去,收获和分享的过程比金钱重要得多。
李永健在文登岚宅村收过的一张部队借老百姓玉米面的欠条,让他感动了许久。“那张欠条上写着:‘借老百姓八斤玉米面,每年还一斤。’解放以后,咱军人说话算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政府每年还人家,所以这段历史我要不去整理的话,别人就不会知道。我们要保护文化、保护这段文明,把碎落的文明捡到一起,收藏并传承。”李永健说。
在公开征集胶东革命史等史实资料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像李永健一样感人至深的收藏故事。每一份收藏品、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85岁高龄的唐玉锦是烟台市福山区人,后定居威海。1948年参军,曾任护士班长、护士长、医务主任等职,先后荣立二等功等荣誉称号10多次,参加过国庆大典观礼。他介绍了自己整理的抗战歌曲集。据唐玉锦介绍,这些当时在胶东流传很广的抗战歌曲和小调,现在几乎听不到了。为了不留下遗憾,他下定决心,终于把这些抗战歌曲整理出来,并自费印成了册子。
还有一位20多岁的女孩许颖,受父亲委托,先后3次打电话给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办公室。5月25日中午,趁着下班时间,她赶到基地办公室,将家里保存了70年的一周《大众报》捐赠出来,并讲述了她外公的故事。原来,他的外公曾是一名响当当的机枪手,参加孟良崮战役时,一个劲地向前冲,手腕受伤都没感觉到,直到战斗结束后才发现骨折了……
上述几位是许许多多捐赠者中的代表。正是捐赠者对这次大规模、大范围史料征集活动的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让一段段珍贵的红色岁月得以保存下来,给世人以教育、警醒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