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12月13日下午,刚刚结束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依然弥漫着浓浓的哀思,《记忆与和平-2016年南京大屠杀史学术年会》在这里举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和来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26位学者们分别发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卫星发表了题为《从城市记忆到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的演讲。王卫星认为,公祭日不仅是对大屠杀死难者的缅怀、对后人的警示,更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忘惨痛历史,铭记深刻教训的民族意志。南京大屠杀已不是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创伤,它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创伤,南京大屠杀的悲剧已超越了城市、国家和民族的范畴,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发表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大众化及国际化传播》的演讲。张建军介绍说,为了让南京大屠杀历史真正成为世界记忆、人类记忆,纪念馆不断强化“紫金草”符号效应,并举办各种特色主题活动向公众传播历史知识,如8.15举行“紫金草·抗战记忆”活动,举行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三十二》露天电影放映会活动。纪念馆还走出国门举办展览,今年10月22日纪念馆在法国冈城举办《共同的见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此外,纪念馆还于今年3月1日成立新型高端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组织在抗战史、南京大屠杀史、“慰安妇”制度、当代日本政党政治、国际和平教育等领域的核心专家组成研究队伍,以国际化视野开展学术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崔巍的演讲题为《1937年日军轰炸南京与欧美对日交涉》,演讲中谈到1937年8月到12月,日军对当时中国首都南京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以迫使中国政府和民众屈服。但轰炸却波及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在华利益,引起了欧美多国的不满和对日交涉,日本政府和军方态度蛮横,甚至向这些国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机构和侨民限期离开南京的通告。这场交涉是中日战争爆发后欧美对日首次外交交锋,虽然没有对局势发展产生多少实质影响,但却看出其人心向背,说明中国争取国际援助的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