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视点】上去高山望平川——关于西北花儿研究
岷县梅川花儿会季绪才摄
王知三
编者按: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的民族民间艺术珍宝。上世纪80年代掀起的花儿研究、搜集整理和演唱的热潮,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渐衰落。新的时期,如何用新的眼光、新的文化思维方式、新的科学研究手法、新的时代语言来传承、保护、发展、利用传统的文化形式,是令人深思的。作为一名地方文化工作者,作者从西北花儿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对西北花儿活态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研究的可行性建议。
西北花儿保护的现状
原生态的地域。西北花儿的产生,有它固定的地域,一个地域有一种唱法。无论花儿传播到哪里,无论它离开原生地多远,只要花儿歌手仍坚持这种唱法,那它就还是那个地域的产品,它的祖属、身份、名称都没有变。比如青海的河湟花儿,甘肃的洮岷花儿、河州花儿、关陇花儿,歌手唱到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只要它的曲调不变、歌词没有改动,它的身份永远是河湟花儿、洮岷花儿、河州花儿、关陇花儿。
但是,在西北一些地方,花儿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学唱者本身没有学唱到位,这种“半拉子”变异性花儿,被误认为是他们那个地方的原产地花儿,以花儿歌手生活的区域,或者以歌手所在的县域来命名为另一种花儿形式。离开了祖属地的花儿,移民到这个地区,改变了它的祖属和名称。
历史背景。花儿的历史背景,是指花儿产生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宗教、文化因素,以及花儿歌手所处的生活情景。我们对花儿产生时期的自然环境、自然状况和社会关系,是很难全面掌握的,只能从当时的文献、文艺作品中,依稀了解一些。我们要真正下决心把花儿产生的历史背景作为一门研究课题。
文化背景。花儿的文化背景包括民俗的、传统的、民间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确切地说,它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西北的花儿研究正好缺少了对花儿文化形式的准确定义,对花儿文化内容的概括定义,对花儿文化背景的深入研究。
原生态传唱者。花儿的传唱者即“人”,各花儿流派都有相当数量的花儿歌手,他们把花儿会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场所,以获得心理上的自由、精神上的愉悦。现在,花儿会越来越少,因为花儿歌手抒发情感的地方太多了。因之,花儿歌手越来越失去了传唱的场所,花儿会也越来越失去了歌手。这种结果,我们必须要“预计”到,要有心理“防范”。因为,这是时代进入到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保护成果与发展出路
保护范围。从20世纪90年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后,对花儿的传承人、传承事象都规划了保护文本、保护形式、保护计划。我们还应该保护一批花儿搜集、整理、研究、推广的专家学者和研究著述、文献,甚至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保护了这些就是保护花儿的资源和文本。
保护成果。西北花儿保护成果有三个方面的成就,一是一大批传承人的保护,二是出版繁多的花儿搜集整理书籍和研究著述,三是各地花儿赛事的频繁举办。这三个方面凸显了西北花儿发展成就和保护的成果。但是,作为花儿传唱的推手或者传播者,花儿传承人有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首先是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知识局限了他们的发展,他们的花儿保留品,他们的花儿资源和财富,需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人和地方文化工作者,去发现、去搜集、整理、研究,从而达到推广、研究、开发、利用的目的。
保护出路。半个世纪以来,花儿的学人们,一直探索着花儿的保护道路、保护方向及保护形式。花儿的保护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信息化淘汰了传统的文化形式,西北花儿保护的根本在于花儿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能否跟上信息化时代,能否给信息化时代的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欢乐、经济上的利益,这才是花儿保护的真正出路。
花儿的保护应该以高速发展的社会为背景。花儿研究家、花儿歌手们要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融入社会,把自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走进信息化、科技化、微时代、电商营销中,自己包装自己,自己打造自己,让更多的人去演唱、去传承。
普及与产业化
活态保护与传承。活态保护是对“活生生”的花儿传承者的保护,也是对活跃的花儿事象的保护,如花儿会、花儿比赛、花儿研讨会、花儿座谈会、花儿传习所。活态保护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西北花儿的活态保护,要走信息化道路、微时代道路,要进入电商时代,让世界去浏览花儿歌手的演唱录音、录像。鼓励年轻的、有文化的、具有信息化技能的花儿歌手或者网络歌手,邀请老花儿歌手、老花儿传承人,走进微信群、QQ群、博客群等网络,办网络花儿会,让西北花儿会更快地走向世界。这是对西北花儿会的最大保护、对西北花儿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生态区建设。我个人认为,西北花儿原生态区有四大区域,一是以河湟流域为主的“河湟花儿生态区”,二是以洮河流域为主的“洮岷花儿生态区”,三是以大夏河流域为主的“河州花儿生态区”,四是以泾水、渭水流域为主的“关陇花儿生态区”。我们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建设这四个花儿流派的原生态区。
传承人的保护、扶持和培养。西北花儿的传承人大都在60岁以上,他们的记忆力和演唱技艺,他们的传承能力和精力魄力,他们对信息化工具的理解力和操控能力,都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随着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成长,他们主宰了新的文化时代,操控着信息传播的方式。所以,我们的花儿传承人、花儿研究者也要年轻化。地方政府也要把花儿传承人的保护、扶持、培养重点放在年青一代身上,要发现有传承能力、有演唱技艺的新一代花儿歌手。这些年轻的花儿歌手,将是新时代花儿的传承者。地方上应对他们大力扶持,大力培养。新一代花儿传承人发现得越多,培养得越多、扶持得越多,西北花儿的传播范围就越大越广。
与其他民俗文化活动的关系。西北花儿作为庙会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活跃了庙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给赶庙会的人们带去了欢乐。庙会给花儿和其他民俗文化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平台。一切事物都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经过时间的磨合,西北花儿逐渐对庙会产生了依赖。一旦某个地方举办庙会活动,花儿歌手就按捺不住兴奋,从老远的异地他乡,背着干粮,赶来逛庙会,喊花儿,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已经成了这些地方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延续了上千年。现在,庙会继续着,庙会文化活动内容、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歌手少了,歌声少了。许多研究者担心,花儿会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掉。我认为,只要庙会不消失,我们就有这个文化平台,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来做花儿的宣传活动,把花儿保护的宣传牌、广告、音像视频搬上庙会,邀请花儿歌手来表演,邀请花儿研究专家去点评,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来模仿。还可以在庙会上开通WiFi,让每一个逛庙会的人,用微信传播出去。试想,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媒介宣传效果啊。关键是我们要设计策划好庙会的文化活动方案。
群众性演唱的普及与提高。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靠学校教育或者花儿专门的培训机构。花儿学唱必须从娃娃抓起,当地的中小学校要把地方文艺形式作为地域乡土教材搬上音乐课堂,让学生学唱地方花儿,学习花儿的演唱技巧和演唱知识、了解花儿发展的历史过程,崇敬当地的花儿歌手、崇敬花儿研究者。
大学也可以开办专业,培养花儿研究的高等人才。把花儿的专业办在田野,办在农家炕头,办在花儿传习所,邀请民间花儿歌手当大学生的老师,邀请地方花儿研究者、工作者做大学的花儿教授,花儿研究的专业老师也可以成为民间歌手的学生。
此外,还要发现、扶持和培养花儿演唱者(歌手)、搜集者、整理编辑者、出版者。特别是对一些年事已高的人,要及时组织人力抢救他们心中、手中的宝贵资料,为他们创造或提供表现艺术的环境和氛围。
西北花儿传承保护必须要走产业化道路,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要培养民众喜唱、喜传的艺术心态。我曾提出在西北建立一座“花儿博物馆”的设想:“把大西北各种各样的花儿移栽于这座天然的博物馆里,并把它变成一种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供人们永远去观赏。花儿博物馆应集收藏、研究、开发于一身,让更多关心花儿的人都来培育和保护。在观赏它的同时,去学习培育这种艺术的办法,去研究这种艺术的历史、文化的社会价值,去开发这种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经济资源。”
肯定地说,西北花儿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乐观的。西北花儿究其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都有发展的潜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