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夜 众乐乐 长乐乐

2017-09-28   浏览量:

(原标题:北京文化夜 众乐乐 长乐乐)

北京文化夜 众乐乐 长乐乐

 
洛飏在整理图书  

北京文化夜 众乐乐 长乐乐

 
小读者在雁翅楼书店里读书  

北京文化夜 众乐乐 长乐乐

 
深夜,读者走进雁翅楼书店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北京文化夜 众乐乐 长乐乐

 
雁翅楼书店  

“只要有一个人来,我们的坚持就有意义。”说这话的时候,洛飏很坚决。

站在80后女店员面前的,是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此时,已然是9月23日的22点多钟了。

洛飏是中国书店雁翅楼24小时书店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从2015年7月20日成立到今天,她和这家24小时书店已经共同坚守了2年2个月零5天。

女店员要忍受的是夜晚的寂寞与困倦,企业要忍受的是贴钱,但总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他们:做文化,不能老想着挣钱,得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文化之雅。而这家书店也在社区居民和外地游客的信任中,深深地在地安门扎下了根。

他们的坚守也带来了示范效应,据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介绍,除了这家中国书店雁翅楼分店,未来拟延长大栅栏、天桥等区域品牌书店的营业时间,并在什刹海设立24小时无人自助书店。

一家24小时书店的坚守

意外之客

23日21点57分,地安门路口西南角,中国书店雁翅楼24小时书店里,洛飏正在和副经理孙奕码放书籍,门口处三四位顾客正在安静地看着书。这个时候,有7位陌生人走进了店中。

像平常一样,洛飏迎了上去。起初,她以为只是7位来北京旅游的游客,看了一眼,她觉得面前的长者眼熟,但又不敢确定。眼前的人先是来到“喜迎十九大”书展的柜台前仔细浏览了一番,随后又来到了书法字帖的柜台,看了看,不时询问着洛飏。

洛飏终于能够确定眼前的这位顾客了——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事先谁都不知道,谁能想到这么晚来一位领导啊。”洛飏说自己之前只是按照一般顾客来对待的,“我平常怎么对顾客的,就怎么对待蔡书记的。”

其实,在雁翅楼的两年多时间里,洛飏在晚班见过各种各样的顾客:有常来看书解闷的叔叔大爷,也有等火车打发时间的外地游客,到了深夜,更多是路过此地去看升旗的年轻人。就在昨天凌晨3点左右,几位看升旗的姑娘突然跑到店里求助——天太冷,他们想在这家店里喝点热水,借个外套,暖暖身子。

上门的顾客是不会看出洛飏和她同事的疲倦的。他们早已经有了对付困倦的办法:顾客少的时候,一人盯班,另一人找个旮旯闭目养神或者静静地待着——他们管这个叫“静夜思”,依次轮换,相互照应。

这是他们工作两年的经验,而刚开始的时候,已经在中国书店8年的洛飏很难适应。她家在安定门,夜班是早晨8点下班,“我骑车回家前一定得先洗个澡,让自己保持清醒,就怕路上出事故。”

传统与京味儿

现在,洛飏很清醒,她和孙奕陪同着蔡奇书记走上了二楼。在那里,蔡奇书记观看了挂在墙上的北京城门照片,也翻了翻关于北京文化方面的旧书。洛飏,这位北京姑娘则在一旁随时准备着回答这位顾客的问题。

“中轴线上没有能够坐下来静静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就可以让大家静下来,也可以更好地推广京味文化。”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昨天下午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说。

而在两年前筹建雁翅楼书店的时候,“传统”与“京味儿”便是各路专家探讨的主题。

2005年,多位北京文史学家提议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以逐渐恢复京城中轴线风貌。2012年2月,北京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其中就包括复建地安门雁翅楼。

雁翅楼复建工程完成后,西城区政府计划在此建设北中轴线的文化基地。在2015年初的北京市人代会上,身为人大代表的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提交了“创办全民文化阅读书店”的议案,建议在雁翅楼开办书店。这一想法得到西城区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西城区政府更进一步明确希望开办24小时书店。“中国书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很好地诠释雁翅楼的数百年历史,因此在雁翅楼设立中国书店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于华刚说。

方案获批后,中国书店很快投入到前期调研中。据中国书店雁翅楼店经理韩淼介绍,经过调研发现,书店周边早中晚客流不尽相同,早上以本地老人为主,中午和下午以游客为主,晚上则以逛完南锣鼓巷、后海酒吧的白领居多。为此,书店根据客流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图书配置:有为老人准备的养生、书法、绘画类图书;为游客准备的北京历史、文化、旅游类图书;还有为白领们准备的时尚、文艺类读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黄燕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民国时期的书店很多都 在古建筑中开办,琉璃厂、隆福寺莫不如此,但如今在复建的古建筑中开书店的很少,24小时书店更是没有。“此举算是回归了传统,值得推广。”

曾有外地来京读者留言:“在我们的北京之旅中,疲惫的时候可以在古色古香的雁翅楼店驻留休息,看书选书,还能感受体验老北京传统文化气息,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扎根社区

虽然心里还是有些紧张,但是洛飏并不觉得眼前的这位市委书记“陌生”,甚至于就跟平常总是来店里的那些周围社区的叔叔大爷、阿姨大妈一样,透着一种亲切与熟悉。“他还挺关心我们生活的。”洛飏说,那些社区里的老顾客也一样关心着他们的生活。

“我们跟他们特别熟了,有的时候他们为了表达对我们的关心和感谢,就会送我们一些小礼物。”洛飏说。

“什么呢?”记者问。

“党章!”一旁的副经理孙奕冒出了一句,“他们特别关心我们,就问 你们什么时候入党啊 , 你们交没交申请书啊 。您别说,这还真是北京的大爷大妈——讲政治。”

这样的熟悉并非一日之功,它含蓄地告诉人们这家书店与周边社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除了卖书以外,这家书店不断和周边社区搞活动,或者为社区活动提供场所。

自2015年7月开业至2017年5月,书店策划组织了特色文化活动100余场,服务读者达4000余人次。这些活动包括了柳荫街街道读书会、皮影制作展示体验活动、北京地区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体验活动等等。

无论是和社区搞活动,或者自己搞活动请社区居民参加,这一切都是公益性质的,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除了活动以外,这里还是儿童的“托管所”、学生的自习室、老人的纳凉消暑地……所有的一切无不告诉人们,这家24小时的书店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居民的生活里。

为文化而坚守

蔡奇书记也在和洛飏唠着家常,问了她许多生活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个月的收入多少。“年薪9万”,洛飏对北青报记者说,她如实回答了蔡书记的问题。

“如果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的员工挣得真不算多;但是从行业里看,他们挣得并不算少。”据了解,从开业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雁翅楼店总销售额为387.8万元,共有5万人次购书,日均销售额为5000多元,接待读者已达50万人次。但即便这样,这家书店依然不挣钱,中国书店依然要往里面倒贴钱。

于华刚说虽然这家店并没有实现盈利,每年中国书店都要往里补贴,可是这家店员工们的收入并不比那些盈利高的分店收入低。

虽然中国书店并没有计较经济利益,但现实的困难也摆在那里,例如由于收入不高,人才流失现象很严重。“他在这里当副经理,他媳妇比他强,结果跳槽了。”于华刚拿副经理孙奕开着玩笑。

“我们虽然往里赔钱,但不能不干啊。”于华刚始终认为他们是文化人,做的是文化之事,“做文化,不能只看经济效益啊,我们就是要推广真正的优秀的文化啊,这是我们的使命。作为国企,我们挣的钱干吗呢?还是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你根本上是服务老百姓啊。”

洛飏不会忘记蔡书记当时问过她的一句话:“这么坚持有意义吗?”她的回答很简单:“只要有一个人来,我们的坚持就有意义。”

很快的,她就会看到他们坚持的意义了: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对北青报记者表示,除了雁翅楼的中国书店,未来拟延长大栅栏、天桥等区域品牌书店的营业时间,并在什刹海设立24小时无人自助书店。

除了中轴线,西城区还有很多特色区域都有或将要有书店布局,孙劲松表示,将根据群众需要与书店协商,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并丰富经营内容,“从传统的图书卖场向复合型文化空间转型,不止是看书买书。”

除了书店,孙劲松介绍,西城区还在研究延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并计划在什刹海荷花市场附近利用腾退整治后的空间建立“24小时自助书房”,“二三百平方米的一个空间,存放上万本书,里面有阅读设施,市民刷读者卡就可进入。我们考虑在西城这样的核心区也设立。”

文/本报记者 崔巍 董鑫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除署名外)

文化北京 夜不打烊

这些年,北京各区出台了系列政策,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丰富北京市民的夜晚文化生活。从惠民剧场到24小时书房,满足了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无不体现了“文化亲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的工作理念。

【朝阳】

文化馆夜灯 为戏迷而亮

不同于一般文化馆遵循着朝九晚五的上下班作息,朝阳区文化馆每天固定的开馆时间长达13个小时,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这是为了配合观众看剧观影的时间而设的”。京城小剧场演出圈里无人不晓的9剧场就坐落在朝阳区文化馆,它成就了京城东部文化夜生活的戏剧地标。刚过完14岁生日的9剧场,最近正轮番上演“2017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2017北京青年戏剧节”、“2017北京喜剧周”三个展演活动。文/本报记者 刘旭

【东城】

“戏剧东城”成为名片 精彩好戏晚间上演

在东城区,老百姓的文化夜生活也是异彩纷呈。众所周知,“戏剧东城”是东城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这里,想看戏从来不是难题。

用最直观的数字来证明:东城区注册登记的表演团体有83家,既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这样的国家级艺术表演院团,也有央华时代、哲腾文化这样的民营文化公司;东城区的剧场有34家,首都剧场、长安大戏院这样的国有剧场有14家,刘老根大舞台等特色剧场9家,蜂巢剧场、蓬蒿剧场等小剧场11家,占全北京艺术类剧场总数的约三分之一。形形色色的剧场分布在东城的大街小巷,每天晚上都有精彩好戏在这里上演,老百姓随时随地都能买票观看各类演出。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西城】

天桥艺术中心预计今年演出800场

天桥地区曾经是北京最热闹的区域之一,如今这里矗立着中国目前唯一的音乐剧专业剧场——天桥艺术中心。这片面积达2.07平方公里的天桥演艺区是对比美国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建成的演艺集聚区,仅在天桥南大街这一带,就有天桥艺术中心、天桥剧场、北京杂技团剧场、德云社等8个不同的剧场。

天桥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开业近两年来,已经上演270多个剧目,演出1100余场,吸引观众63.8万人次,其中第一年就完成演出600多场,几乎每天都有至少两场以上的演出,仅主营的音乐剧就达到100多场。今年,天桥艺术中心演出场次预计将达到800多场。

文/本报记者 董鑫

【海淀】

中关村创业大街 夜间书店安抚创客疲惫身心

在充满创业氛围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内,言几又城市生活一体店显得与众不同。该店集书店、咖啡馆、活动空间、艺术展为一体,面积达800平方米,营业时间从上午9点半到晚10点。

晚上,当创业大街的创客们停下高速运转的大脑,走出办公室时,书店的暖光能让他们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下班后,只要书店还开着,我都会进来翻看几本书,心能很好地静下来。”一位创客说,大街上的很多创客在激情和浮躁中成长着,每天面对机器容易让人麻木,而夜晚时刻的阅读时间就像一股清风,能吹散心中的浊气。文/本报记者 李梦婷

【通州】

晚间草根文化大舞台成品牌

近几年来,通州区每年夏天的周末夜晚都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举办“我的舞台”群众才艺展示系列活动,有关部门搭建舞台,并提供音响、配乐等,从6月开始接受群众报名,形式广泛,歌唱、戏剧、话剧、相声、小品,各种曲艺形式都在接纳范围,随时报名,随时参加。

运河广场本来就是附近很多居民晚间消闲的去处,有了这样的文化活动,而且举办了几年,观众就越来越多,每场都有上千人,成了比较大型的公共文化活动。今年区里为了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大舞台走进各个乡镇,在乡镇的范围内接受群众报名并组织登台表演。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大兴】

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 日接待读者上百人

今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一个社区门口出现了本市首个,同时也是华北地区首个24小时城市书屋,让周边上万名居民有了可以全天随时阅读的场所。推动这间书屋落地的大兴区图书馆馆长孙海波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运行以来书房每日接待量曾达到100多人,晚上7点至9点是阅读高峰时段,书房内常常出现“客满”的场景。截至8月31日,书房共接待读者超过1万人次,借还书近6000册次。接下来,大兴区还将在新航城、大兴新城、开发区综合服务配套区等地继续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力争明年再增5家。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

【平谷】

十余年“桃花大舞台” 邀请市民免费听相声

平谷至今已连续坚持做了十多年“桃花大舞台”演出,每周五晚免费向市民开放。从2006年开始,每到周五晚上,世纪广场大舞台都有一场固定的演出,只有中高考期间会间断,主要有相声、小品、唱歌等节目。平谷18个乡镇各文艺团都会“排兵上阵”,免费为老百姓提供文娱演出。每场演出,都有约一万多观众。今年,区里考虑到安全及环境问题,把演出场地搬到了新建的舞台,目前正在培养新的人气。文/本报记者 林艳

【怀柔】

“夏日文化广场”17年 丰富百姓夜生活

怀柔区夏日文化广场的文化活动已经陪伴了怀柔区的老百姓整整17年,俨然成为了怀柔人民夏日的一道文化大餐。通过夏日文化广场,怀柔区直部门、单位、企业、群团组织报名参加区级夏日文化广场演出,围绕中心主题进行文艺创作、排演和节目选拔,充分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展示行业风采。今年,“放歌新怀柔”夏日文化广场以“创建文明城区 建设美丽怀柔”为主题,共计20场演出,成为这个夏天市民消暑纳凉的最佳选择。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满羿

(原标题:北京文化夜 众乐乐 长乐乐)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