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戏剧节托起“我的太阳”(文化视点)

2018-02-10   浏览量:

  □本报记者  张占鳌

  近日记者从文化部及有关方面了解到,金秋时节,将有三大戏剧节相继推出,共同托起中华戏剧艺术的“太阳”。
  三大戏剧节首先亮相的是,京、津、浙、皖、豫10家著名剧院、六大剧种名角汇聚天津,举办为期40天的大展演。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随即于9月27日至10月14日在京举办。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团体为首都观众献上50余场的精彩演出。10月9日至22日,两年一度的全国性戏剧活动中国戏剧节也将在古城西安上演。
  一年间,在同一季节,三大戏剧节相继推出,实在是记者生平之所未遇,真有些盛世年华的感觉,之所以为此感慨,实在是事出有因。
  一
  十多年前,记者就非常关注中国戏剧的发展,为此,专访了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在与戏剧界著名演员、评论家、剧作家交流的过程中,记者无时无刻不在为中国戏剧的前途而担忧,更为不断失传的中国戏剧传统而感到痛惜。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剧团都在苦苦挣扎,每一个剧种也都在寻求着出路。面对原有的观众在不断萎缩,老一辈的戏迷为无处看戏感到遗憾,青年一代观众为找不到对口味的戏剧而渐渐失去兴趣。就连曾一度火遍华夏大地的评剧,每天都在为寻找演出市场而忙碌奔波着。
  著名评剧演员谷文月就曾对我讲:“什么时候评剧才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演出剧院就好了!到那时,我一定得好好唱一出《花为媒》,让戏迷们过过瘾!”著名剧作家夏文波也对记者说:“戏剧也许真是到了该振兴的份儿了!”
  是的,十多年前,有谁跟你说专门跑戏剧报道,绝对是份苦差事。正因为苦,所以逼得曾经靠跑戏剧出了名的记者也改了行。流传了上千年的中国戏剧竟然成了人们心头之痛。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的戏剧竟然要被人忘却了……
  二
  然而,也许正是到了紧急关头,也许还是这种置之死地的境遇,使得中国戏剧界的有志之士卧薪尝胆,踏下心来,开始了振兴之路。终于在2000年以后,中国戏剧有了转机,一大批剧种逐步走上了振兴之路,一批批新戏排练出来了。这些年努力的结果通过三大戏剧节的介绍,人们可以略见一斑。
  参加天津戏剧展演活动的都是眼下最著名的剧院团,这些最著名的剧院团又都是当今一流的戏曲艺术家担纲。不仅如此,关键是这些名牌剧院,戏曲名角又都拿出了自己看家的剧目。其中既有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现代京剧《华子良》、越剧《陆游与唐婉》,又有脍炙人口的优秀传统剧目京剧《锁麟囊》、河北梆子《王宝钏》、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评剧《凤阳情》、《花为媒》。
  熟悉戏剧的人都知道,戏剧的成熟关键是剧目、名角。没有好的剧目,再好的角也成不了名。有了名角,更需要不断推出好的剧目打开市场,吸引观众。
  十多年来,戏剧界正是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老剧目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名角,在名角的带动下,又不断推新戏的过程。这才有了今天三大戏剧节的风起云涌,共促戏剧繁荣的新局面。也许正是这种崭新的局面,才引起国际戏剧界的极大关注。
  三
  纵观首届北京国际戏剧节的日程安排,我们不难发现,其最大的特点是吸引了众多国外剧院团的参与。
  据戏剧节组委会介绍,本次戏剧节,将以意大利景观歌剧《阿依达》作为开幕式演出。
  《阿依达》以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尼罗河等世界文明古迹为造型背景。此次北京工人体育场的演出舞台搭建的40米高的金字塔,将创该剧历史演出中的最高纪录。
  同时,由澳大利亚莎士比亚编公司带来的《莎士比亚》全集(删节段),演员们要在97分钟内完成莎翁笔下37部戏剧中100多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塑造,让莎翁迷们眼前一亮。新型瑞士实验戏剧《魔力无极限》、加拿大多媒体戏剧《震颤》、韩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无不显示出异国戏剧开拓者的风采。
  为此,众多的国际剧院团到中国来演出,绝非偶然,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戏剧市场广阔,吸引世界各地的剧团来加盟;另一方面也证明中国戏剧深厚积淀,正成为世界各国交流寻宝的沃土。此次戏剧节上,中国京剧院和北方昆曲剧院将《永乐大典》收存的三个最老的剧目中的两个搬上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将通过京剧《张协状元》和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重现异彩。
  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中国的艺术也将走向世界,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
  四
  关于创新的话题,在西安举办的中国戏剧节能给人最好的诠释。
  据筹委会介绍,本届戏剧节收到全国戏剧表演院团和文化、戏剧部门报来的90多台剧目。中国戏剧家协会制订了严格的筛选程序,组织专家进行了历时3个多月的推选,确定了15台入选剧目,其中包括京剧、黄梅戏、甬剧、高甲戏、山歌剧、川剧、花灯剧、评剧、话剧、芭蕾舞剧等10多个剧种。东道主陕西省也选送了眉户戏、秦腔、花鼓戏、儿童剧等5台剧目。这些剧目大部分是近两年新创作的优秀剧目,个别是经过深加工、有较大提高的老剧目,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有较高水准,在艺术创新上有较大突破。
  根据这样的安排,西安戏剧节将有一大批地方剧团在古城亮相,按照目前公布的剧目,不难看到,一大批地方剧种正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成熟起来。其中既有一直较有影响的黄梅戏、湖南花鼓戏,也有福建的高甲戏,当然也不乏这些年逐步让观众了解的甬剧、花灯戏、眉户戏等剧种。由此记者深深感到著名戏剧家张庚的话是那么精确:中国戏剧的真正沃土在民间。
  五
  是的,十多年前,当中国戏剧需要振兴的历史时期,在民间仍然有那么多戏迷引吭高歌。而今,在这些戏迷的关爱下,中国的戏剧重新让人们喜闻乐见的时候,那些戏迷们仍然每天聚集在陶然亭公园、护城河畔、街头绿地、社区文化站内高唱着心中最眷恋的剧曲名段,模仿着心中最崇拜的名角的舞姿,舒畅着内心的无限感慨。
  几千年来,戏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文化、启迪人心、教育后人的最佳方式,正是在诸葛亮形象的感召下,中国出现了许多智者;正是在关羽形象的熏陶下,中国出现了无数智勇双全的君子;正是在岳飞形象的教诲下,中国出现了众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是的,中国的戏剧承载的文化容量太大,做好这篇文章,绝非仅仅振兴而已,也绝非一两个戏剧节就可办得到的。它需要全中国的人都能助它一臂之力,实实在在让这种优良的文化载体能够绵延不衰,让它永远托起一代又一代的“太阳”。
    《市场报》 2003年08月21日 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