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原创综艺节目曙光初现)
□本报记者陈炜敏
2017年伊始,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综艺节目火遍大江南北,其获胜者——16岁的武亦姝也成为开年“文化网红”。无独有偶,另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播即取得了9.5分的豆瓣评分;2016年底在黑龙江卫视播出的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也收视率高企。和依靠引进国外成熟节目模式而走红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不同,这几档节目都是原创作品。从《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到《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中国的综艺节目能否摆脱版权引进,走完全的原创之路?
目前我国荧屏上有影响力的节目,十有八九是引进节目模式;虽然还保持着不错的人气,但风光下面颓势已现
中国早期的综艺节目,无论是最早的联欢类节目,还是后来的互动类游戏节目和益智节目,一直不温不火。然而随着从国外引进各类综艺节目模式之后,国产综艺节目突然爆红,进入井喷状态。2012年浙江卫视从荷兰引进版权的《中国好声音》收视率领跑各大卫视,让同行们羡慕不已。2013年,有50余档引进海外模式的综艺节目播出,在业界被称为“版权引进年”。这其中观众比较熟悉的有改编自韩国的《I AM A SINGER》的《我是歌手》、源自美国舞蹈类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的《舞林争霸》,引进德国《Star in danger:High diving》的《星跳水立方》,以及引进美国《Dancing with the Stars》的《舞出我人生》等。这种情形愈演愈烈,“在十年的模式引进中,中国把全世界的模式消耗得差不多了,目前我国荧屏上有影响力的节目中,十有八九是引进节目模式。”《咱们穿越吧》《音乐大师课》《十周嫁出去》等综艺节目的出品方——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曾如此感慨。
这些节目在国外已经经过市场的检验,又有成熟的、可操作的制作方法,引进之后,同样风靡中国,形成不少现象级的综艺节目。而随着这类节目的热播,市场上快速出现了山寨或者跟风的综艺节目。一档《爸爸去哪儿》爆红后,出现了《老爸老妈看我的》《好爸爸坏爸爸》《爸爸回来了》等20多档相关节目。一时间,满荧屏上尽是亲子类节目。
这种跟风制作、一拥而上的综艺节目带来了短暂的收视狂潮,而随着赛季的不断抻长,虽然还保持着不错的人气,但风光下面颓势已现。首先是同质化竞争让观众生厌:同样的明星嘉宾,相似的节目内容、熟悉的场景,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其次是版权的纠纷。《中国好声音》的新东家唐德影视,把曾将“中国好声音”成功本土化的灿星制作告上“公堂”。最终《中国好声音》改名为《中国好歌声》。类似的还有《奔跑吧兄弟》改名为《奔跑吧》,《我是歌手》改名为《歌手》,《女神的选择》改名为《我们的选择》,《花样姐姐》改名为《花样歌舞团》。改名之后,观众对于节目的认可度受到影响,收视率也呈现下滑态势。
要在竞争中获得先导优势,吸纳更多的收视市场资源,就一定要走原创之路;把国外先进的制作系统和方法与中国本土的元素相结合,从中摸索自己的原创之路
要在竞争中获得先导优势,吸纳更多的收视市场资源,就一定要走原创之路。而对于引进版权政策的不断收紧,也倒逼卫视从依赖版权引进转向节目原创。
在2013年“版权引进年”当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曾对此进行限制:要求每家卫视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2015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鼓励原创节目模式,“对引进节目模式要适度控制数量,要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一地区或国家。”2016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了更为细致明确的限制令。在《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同一档真人秀节目,原则上一年内只播出一季”“黄金档引进节目每年不得超过两档”“每年新引进节目不超过一档”“中外联合开发必须中方取得完全知识产权”,堪称史上最严。
不能否认,在和外国团队合作的同时,中国的电视制作人也学到了先进的制作技术和管理方式。恒顿传媒曾推出过《急诊室故事》《食在囧途》等节目,其创始人曾荣认为,版权引进的不仅仅是模式,还会把即将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提前告知并解决,这才是购买模式的核心的价值。“我很理解广电总局限制节目的引进,可能会担心中国的制作公司过度地依赖引进模式,但我觉得引进其实也是学习。我认为,对于中国的制作公司来说,引进模式加上原创,可能是我们更好成长的方式。”
从2014年开始,国内制作公司已经开始摸索自己的原创之路,从模式引进到团队合作、联合开发,从模仿到学习,利用中国文化因素、美学精神对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曾荣介绍:“每一个节目,我们会在国外专家的带领下经过系统的流程跑出模式。也就是说,方法是国外通用的方法,基于我们英国同行三十多年的成熟的行业经验,但是我们在研发的过程中所调动的所有元素,包括社会观察、观众观察、国内现有的节目模式的分析等等,这些是中国的元素,所以这个用国外先进的系统和方法基于中国本土的元素来研发的过程,中间是没有矛盾的,融合得非常好。”
至少一年要有一个原创节目尝试;希望有更多的作品能引领社会文化而不是单纯地迎合
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各大卫视也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原创。如浙江卫视、深圳卫视分别成立了战略发展中心模式研发部、创新节目研发部,上海广播电视台设置了上亿元的原创节目研发推广资金,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形成每年两次向全台征集节目研发方案的常态机制。
许多制作公司也把原创作为工作重点。曾经遭遇过版权纠纷挫折的灿星制作表示:“至少一年要有一个原创节目尝试,当一个节目生命周期到了,立刻有节目可以替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记者在网上查询得知,近年来,灿星传媒出品的综艺节目,原创的有《中国好功夫》《中国好歌曲》《完美星开幕》《出彩中国人》《金星秀》《金星撞火星》《中国好男儿》等。这些原创节目,有些昙花一现,有些像《中国好歌曲》《金星秀》则较为成功。
在业内,恒顿传媒是一家比较年轻的公司,但却拥有最大规模的研发团队。其创始人曾荣有着15年在英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研发部门大部分有海归或海外背景。“研发部大部分人都熟悉一两门外语,全天监测着世界各地的节目以及新出来的电视节目模式,进行及时的调研和分析。”在曾荣看来,中国现有的行业环境,制作没有完全工业化,人才基础也不是特别扎实,制作大型节目也就是这几年才开始的,因此积累有限,那么很多问题只有在节目进入实操阶段才会发现并得以纠正,这个也符合电视节目生产的规律。“因此纯粹原创的节目第一季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希望业界和观众对中国自己的原创、包括《食在囧途》有更宽容的态度。”
很多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中国的这种唯收视率论其实并不利于原创综艺节目的生长。“特别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制作人和内容生产者可以最大程度地摆脱收视率的束缚去创作他们心目中的作品。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远离观众做个曲高和寡的东西,其实科学的研发流程中,我们会在前期通过社会洞察和观众洞察充分地考虑到观众的诉求。如果收视以及市场的压力不那么大,我们还能把作品做得更具有先锋性一些,也希望有更多的作品能引领这个社会的文化而不是单纯地迎合,所以我们也在努力地找到这样的平衡点创作更好的作品。”曾荣表示。
(原标题:中国原创综艺节目曙光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