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对台湾学戏曲的学生讲两件事,一是,如果你想要靠演戏赚大钱,趁早转行;二是,如果你真的喜欢表演,就当理想去做,反正饿不死。但是你要自己判断,市场在哪里。不一定是大陆,欧美也有市场,但台湾相对狭小。
可遗憾的是,听得进去的人很少。
记:为什么呢?
林: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教改”对台湾年轻人影响非常大。因为“去中国化”,现在的台湾年轻人对大陆不了解,连中国文化的根基都找不到了,五千年的东西就这样被切断、重构了,所以没有认同感。马英九认识到这个问题,可是他到执政后期才推行“微调课纲”,太迟了。现在民进党一上台,马上废除“微调课纲”。
而我念小学时,刚好是上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正推行“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当时的“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在台湾的中小学设立有关传统文化的社团和兴趣班,书法、算盘、国乐、京剧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价值更是历久弥新。我喜欢传统文化,更喜欢代表传统文化的戏曲。
追求“小确幸”
但也要考虑生存问题和发展出路
记:现在很多台湾年轻人追求“小确幸”,您怎么看待?
林:台湾的很多小孩子一直以为台湾很强,台湾可以自给自足,但台湾内需不足就是现实,很多人没有看清楚现状,大家会觉得说“我小确幸就好”,被教育成“台湾主体意识”。你内需不够,“政府”就要创造利多,但关键是“政府”没钱。“政府”付一点点钱,就想把表演团队抓在手里,这是不可能的。表演团队要生存,就要另谋出路,就要走出台湾。
你看台湾剧场表演的大咖赖声川、赵自强都跑到大陆来了。还有很明显的,台湾有名气的歌手也到大陆来发展了。
记:所以往大陆发展,是这些台湾年轻人的出路?
林:大陆正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政策也鼓励台湾人才到此发展,而中华传统戏曲的市场就在大陆。要实现你的梦想,现在正是一个好时机。市场那么大,只要你专业度够,还怕没事做?我也常对学生说,即使你不来发展,你也要来看,大陆跟你从电视上看到的有差。
举例说,像“中文有戏”能有现在这样的规模,我从来不敢想。我当时过来厦大读博,也是谁都不认识。
我在台湾放弃过两个“铁饭碗”的工作,因为你要稳定的话,台湾的状态就不适合稳定。我跟学生说,你们现在只顾自己是无能力,或者是故意忽视,假装看不到。你们这辈的人,要往前看就要突破困境。有的学生回:“所以往大陆走就是突破困境了?”我就跟他说:“大家都往大陆去,你绕了一圈,还不是要往大陆走?所以直接进来就好了。”导报记者 陈成沛
来源: 台海网
责任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