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阴影笼罩下的春节假期,被延长了。3日天,是上海部分企业的开工首日。
员工
防疫、工作两不误
陆先生在沪上一家二级市场资产管理公司任职,随着上午股市开市,3日天起直到2月10日,陆先生将按照公司建议,在家办公。
“前几天行政部门发了公告,希望我们尽量在家完成下单交易,如果家里电脑上没有交易软件的,公司也想办法逐个给我们装上了。”
他表示,目前,在家办公至2月10日还只是暂定,会不会延后这种办公模式,公司会视情况而定。“但作为员工,我们肯定是欢迎这种即相对安全,又不耽误工作的上班模式的!”
1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至2月2日,2月3日起正常上班。沪深交易所随后也公告称,延迟至2月3日开市,与国务院假期安排一致。
同一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本市延迟上海市企业复工和学校开学的通知》,明确规定:上海市区域内各类企业不早于2月9日24时前复工。其中,涉及保障城市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及其它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相关企业除外。
企业主
户外岗位以自愿复工为主
从事外贸食品的企业主陈先生,这段时间很是焦虑。
“看到国家和市政府发的通知后,我就一直纠结,到底什么时候让员工上班好。”陈先生告诉记者,为了抗击疫情让员工少出门延后开工时间,他觉得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正是出于疫情原因,公司负责供货的上海城市超市等商超,春节期间就不间断地向他要求供货。
为此,陈先生特地拨打了12345热线,咨询员答复:“超市卖场与保民生、保供应密切相关的,建议按时复工。”一番斟酌后,陈先生还是让人事部门在公司微信群里发出了2月3日复工的通知,通知附带了原因解释,以及详细的调休和加班工资政策。
“员工们体谅的居多,当然,一些能在家办公的岗位,我绝不让他们来公司。”
陈先生补充,对于货物清点和搬运等一些必须外出的岗位,公司还是以自愿复工为主,“特殊情况,人手不够我自己也可以帮忙。大不了就是跟客户商量适当推迟交货,由于疫情是不可抗力因素,我相信很多客户也都能理解。”他说。
调研
五成职场人呼吁远程办公
除了部分行业明确通知2月3日复工以外,也有不少公司选择了“2月3日-2月7日在家办公,2月10日复工。”的模式。
这其中,又以互联网公司占据了大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腾讯、美团、阿里、滴滴、京东,携程等,都采用了以上模式。
从全国情况看,为了解疫情对于节后复工、企业人才需求、人力流动趋势等方面的影响,智联招聘发起2020年春节企业复工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超6成企业确定2月2日以后复工。
在本次针对职场人的调研中,41.7%的职场人所在企业计划在2月3日复工,18.9%将复工时间延长至2月10日,以上二者共计60.6%。还有18.3%的企业复工时间不确定,处于观望中。
其中,确定2月3日复工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的比例更高,而更多的外资企业将复工时间安排在2月10日。
能否在家办公受行业类型影响更大,各行业中,企业采取在家办公措施占比最高毋庸置疑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32.1%,其次为商业服务占比28.3%。
调研还显示, 51.2%的职场人呼吁远程办公,这也是大部分企业都在陆续部署的政策。
行政/人事部
忙于“追踪”员工假期动向
不过,无论复工时间是2月3日还是2月10日,对于大多数普通企业来讲,这个假期中最繁忙、最早开始远程办公的一群人,往往来自企业的行政/人事部门。
“手机不离身,整个假期几乎没有好好休息,公司上百个人都需要挨个联系上!”沪上一家网络科技公司行政负责人Lily告诉记者,疫情遇上了春运,公司非常重视。“老板要求我们部门负责统计所有员工的春节去向、回程时间、身体情况等等。”
Lily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该部门加班加点统计出的“春节期间员工信息采集表”,其中包括停留城市、确切返沪时间、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去过的密集场所等。
记者注意到,表格中还有一项被采集信息是“是否可在家办公”。
“我们暂时定下的复工时间是2月13日,考虑的有部分员工因为航班取消或者交通管制等因素无法在10日按时到岗。”Lily还表示,对于离沪外出过的员工,我们坚决采取隔离14天再复工的方案。
双职工
境外旅游变公司采购
行政部门人员不仅仅是在家中“云上班”,更有假期中临机应变,直接摇身成为“国际采购”,为全公司人员在海外购买口罩的。
张先生和妻子同在上海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就职。春节期间,两人在海外旅游时,接到公司“加班任务”——采购口罩。“说是任务其实也不算,公司当时只是口头建议,在境外旅游的员工可以视情况采购一些口罩回来,不管是自用还是给同事、亲友,都能派上用场。”
妻子小沈恰好在公司行政部任职,和部门同事在微信上一合计,发现缺口罩的员工还真不少。她和张先生当即决定放弃部分旅游行程,改为采购口罩。
“本来我们是自由行,为了买口罩特意联系了一位当地地陪,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由他开车带我们到处找药店,跑了不下七八个地方。”
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最终为公司购买到6000只口罩,费用全由公司报销,带回国后会分发给全体员工及其家属,“如果有多的,公司会安排捐出去。”他说。(劳动报记者 叶赟 本版摄影 王陆杰 )
1 2 3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