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生前对“婆家”江苏淮安的特殊情感

2016-10-18   浏览量:

原标题:邓颖超生前对“婆家”江苏淮安的特殊情感

  周恩来的终身伴侣、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邓颖超祖籍河南光山,出生于广西南宁,而她成长、投身革命的地点却在天津。因此,在她1992年7月11日去世前,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入天津海河,回归大海。

  邓颖超生前对“娘家”河南省有着特殊的情感,曾多次建议和支持周恩来将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派往河南工作、学习。邓颖超热爱她的“娘家”河南,同时,她对“婆家”江苏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区——下同)也怀有深厚的情感,本文记述的就是她关心淮安人民、挂念淮安发展的一些往事。

  “我是他们淮安媳妇呀”

  邓颖超和周恩来是那个时代通过自由恋爱、自主结婚的革命情侣,而且结婚时他们都已经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职业革命家了,因此,邓颖超不可能去遵守那些旧的“三从四德”,但她仍然遵循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老人、对于长辈十分尊敬孝顺,让长辈们感到很欣慰。

  1928年,周恩来邓颖超联袂前往苏联出席中共六大。由于出发前他们在上海的秘密住地被敌特侦知,所以夫妇俩紧急撤离。而当船行至青岛时,又被日本人的侦探怀疑并跟踪。为了摆脱敌人,周恩来不得不再一次使出金蝉脱壳之计:假称是到吉林去看望舅舅、其实是到他的四伯父周贻赓那里避险。这就有了一段邓颖超和周恩来的四伯父、四伯母相处的日子。

  1997年笔者在京拜访过周恩来的嫡亲弟媳王士琴,她和丈夫周恩寿曾与周贻赓夫妇多年一起生活,她向笔者讲述了邓颖超当年在吉林的情况。

  王士琴回忆说:四伯母告诉我,邓颖超虽然是个革命党人,但她十分懂规矩,讲礼貌。那年在我们家时,她什么家务活都会做,还抢着干,长辈在场,她连坐都没坐过一次,真正是我们周家的一个好媳妇。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王士琴去西花厅,和邓颖超说起了这件往事,邓颖超笑呵呵地对王士琴说:“那一天的‘媳妇’还不好做吗?”邓颖超这里说的“媳妇”显然是指必须受旧的传统道德等约束这种意义上的媳妇。

  1960年初,时任中共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淮城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的刘秉衡受县委、县人委(政府)的委托,代表县委和淮安百万人民去北京看望周恩来,向周恩来汇报家乡的生产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等情况。同刘秉衡一起去的还有王树荣和陈阜两位年轻干部。

  1960年3月23日晚上,周恩来在钓鱼台自己的临时寓所接见刘秉衡一行,一谈就是3个多小时。第二天下午,周恩来因为要去天津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就委托邓颖超代表他宴请家乡来的客人。说是请客,其实也就是四菜一汤。邓颖超特意留下了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作陪。

  在餐桌上,邓颖超担心刘秉衡在周恩来提出的要处理好他淮安的旧居和祖坟问题上想不通,就反复对刘秉衡讲道理。她说:“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听中央的,恩来是党中央副主席啊,你们要按他的意见办,听他的。”随后,她又风趣地说:“在处理旧居和祖坟问题上,我是新的‘夫唱妇随’,完全同意他的意见。”还说,“前不久,我们请童小鹏同志去重庆处理了我母亲和恩来父亲的坟墓,不知你们淮安有没有搞棺木深埋?未搞的也可以等一下,不要引起群众的不安。”

  一句朴实的“不要引起群众的不安”,包含了邓颖超对淮安人民的多少情,多少爱啊!

  在就餐时,童小鹏等人发现桌上多了一道茶点——淮安茶馓,那是刘秉衡等人从淮安捎来的。

  淮安岳家鼓楼茶馓是淮安地方名产,传说光绪年间曾作为贡品进京,治好了慈禧的厌食症。民国时期获得过南洋劝业会的金奖,1930年还曾获得巴拿马会的银质奖,那时就被人们誉为“味盖三城,驰名京都”的上等茶点。邓颖超一边夸赞茶馓酥脆味美,一边很随意地问起茶馓的制作技术。刘秉衡说,生产淮安茶馓的岳家那时很保守,为怕茶馓的制作技术外传,多少代下来都是只传媳妇,不传闺女,怕的是女儿出嫁后将技术带到别人家去。

  邓颖超听到这里,两眼突然一亮地说:“那我去他们家肯定会将技术传给我。”

  “为什么?”童小鹏不解地问。

  “我是他们淮安媳妇呀!”一句诙谐的话语,顿时把在场的人逗得哄堂大笑。

  这句直率朴素的“我是淮安媳妇”,可以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邓颖超对“婆家”淮安的热爱和她作为周恩来终身伴侣的自豪。

  “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1987年1月3日,淮安市第四中学收到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四中师生员工同志们:

  你们好。

  收到了你们给邓颖超同志寄来的“字”,知道了你们学校的变化。这是你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邓颖超同志对你们的进步很高兴,她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奋发图强,为祖国“四化”建设树(塑)造出更多的人才,望你们抓住今天的大好时光,努力再努力。

  邓颖超同志处

  1986.12.26

  根据笔者对笔迹的辨认,这封信是邓颖超的秘书赵炜写的。后经与赵炜联系,这一判断被确认。那么,邓颖超为啥要嘱赵炜写这封信呢?

  据该校已退休的老校长邢成龙回忆,改革开放后,少数干部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经不起金钱诱惑,忘却了当年的入党誓言,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令人忧虑的是,这股浊流竟也悄悄浸入教师队伍。一些人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却一切向“钱”看,千方百计地搞起什么“第二产业”,搞有偿家教。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听之任之,后果不堪设想。淮安市第四中学校党支部经过讨论认为,淮安是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应该通过开展学习周恩来的无私奉献精神来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觉悟,以改变这种不良现象。

  就这样,在校党支部倡导下,该校开展了“学习周总理,一心为四化”的活动,全校成立了52个学雷锋小组,在校内校外留下了许多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的足迹。原来因违法乱纪率高而闻名全市的淮安四中很快成了一所江苏省德育教育的先进学校。

  1986年10月20日下午,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原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吴全蘅到淮阴(今淮安市)检查工作,淮阴市妇联请她到淮安四中看看。

  吴全蘅一行一进淮安四中校门就见到了“学习周总理,一心为四化”的大幅标语,接着,她看了整洁的校园,听取了校领导关于学校在师生中开展“学习周总理”活动的汇报,还看了师生们为丰富这一活动内容演出的文艺节目。吴全蘅十分高兴,她发表了即兴讲话,对淮安四中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全体师生备受鼓舞,他们当即想到了应该把学校开展“学习周总理”活动后的变化向一直关心全国青少年、关心淮安的邓颖超汇报。于是,就请学校毛笔字写得比较好的王觉悟老师当场写下了一张大字字幅:

  学习周总理一心为四化

  淮安四中

  随后,邢成龙请吴全蘅将这幅字转交给邓颖超。

  吴全蘅回京后,不仅将四中的字幅送到西花厅,还当面向邓颖超汇报了她亲临该校的感受。邓颖超也很高兴,就嘱秘书赵炜给淮安四中写来了上边这封信。

  邢成龙收到这封信后,心情十分激动,他感到不仅应该在全校教职员工中进行传达和学习,而且要传达到每位在校学生,号召同学们牢记邓颖超要“抓住今天的大好时光,努力,再努力”的教诲,早日学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为了随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工作和努力学习,邢成龙特意让人把邓颖超这封信的内容书写在一块大黑板上,架在学校大门口的显眼位置,让师生们天天走进校门就看到,每天都能受到激励和鼓舞。

  打那以后,该校一直将注重德育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常忆邓颖超的教诲,狠抓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放松,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多次被授予江苏省德育教育先进学校,淮安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和文明校园称号。全校有30多名教师受到国家或省市给予的表彰。2008年春,该校还特意请来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讲师团团长、周恩来的侄儿周保章到该校为全校师生作“学习周恩来精神,做‘四有’新人”的专题报告,把该校“学习周总理,一心为四化”的活动进一步推向高潮。

【1】【2】

 

(责编:马玲玲、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