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端午的龙舟胜会。 蒋村街道供图
从20多岁起跟随父亲入行到现在,做舟40余年的俞国炎见证了龙舟手艺人的兴衰。“以前做龙舟很受尊重的,各家都会请客吃饭。但现在做龙舟的人越来越少,整个蒋村8万余人,也就6、7个人能做好,年龄都在60岁以上,大家年纪都大了。”
谈及老手艺的无处安放,俞国炎说,“曾做木工的儿子主动提出来帮我做舟,年轻人愿意学,总是学的会的。”话毕,刨木花继续在手中飞溅,沙沙声响中,夹杂着老手艺人一生“守艺”的初心,也寄托着期盼一技传承的祈愿。(记者 钱晨菲 实习生 徐翘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标签:
责任编辑:王贵溪
相关新闻
【网络中国节·端午】龙舟诞生记【组图】锯木、削板、钉船、刷漆……端午来临,汨罗江畔汨罗市屈子祠镇九子龙屈原龙舟厂内一片忙碌,厂门外许桂生正忙着将全国各地定制的龙舟装车发货。 62岁的许桂生从15岁起跟随父亲学木工,20岁开始造龙舟。如今许桂生是岳阳市民间龙舟打造技艺传承人,他经营的这家龙舟厂也是中国龙...
畲家竹编遇上现代创意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闽南畲家竹编遇上现代创意迸发出新的活力与商机。图为安溪湖上乡盛富村竹编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制作竹编工艺品。 郭斌 摄 头顶戴花翎的“名相杯”,旗头样式的“格格篮”挎篮,尽显时尚的“竹绕果篮”,融入畲族风情的提包……福建省安溪县湖上乡盛富村里,当地畲家竹编工艺融入历史...
剪纸、串珠、做发簪……厦门这群年轻人迷上传统手工艺“AMY工艺社”正在举办公益教学活动。 台海网6月10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厦门有一群热爱手工的年轻人,他们自发组建公益团队“AMY工艺社”,用业余时间切磋交流。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制作中国结、剪纸、折纸、古风发簪……在丰富休闲生活的同时,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将卧室...
“非遗”成就新国潮:看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近年来,有着中国特色的潮流文化开始大热,被人们称之为“国潮”。如今,构成“国潮”的元素变得更为多元,“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成为年轻一代的中国记忆。 努力在传统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使非遗技艺更富生命力,恰是在杭州余杭瓶窑镇掀起的新风尚。余杭纸伞、良渚玉雕、石濑花灯、风筝制作、瓶窑蚕桑……这些看...
一个造桥世家的守望:希望有更多机会建木拱廊桥中新网宁德9月18日电 (记者 吕巧琴 叶茂) 在福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水洋景区内,一座长达66米的木拱廊桥横跨两岸,飞檐翘角,古香古色。桥名“双龙桥”,桥面距水面有三层楼高,这是宁德市屏南县境内第二长桥。 “双龙桥”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