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NBA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去年,CBA亦步亦趋,学NBA也搞起了选秀,结果20人参选,就选中了1个人。而且这个过程只持续了6分钟。头一年被选中的方君磊,按照选秀规定,重庆队,也就是后来的北控男篮必须要和状元签订一份1+ 1的合同,最低保障工资是30万。上个赛季,方君磊只出场了一次,拿到2分。很显然,状元的实力没有达到CBA的水平,但是又不得不掏钱,30万买2分,这也就是为什么CBA球队都采取弃权的方法来敷衍选秀的原因之所在了。
前几日,CBA第二届选秀又“秀”起来了,可惜,被誉为“弃权大会”的CBA选秀大会仍然看起来不伦不类。好在有所进步,这次选了8个人。但是,说实话,大学生球员的水平能否打得上CBA,还有待检验,俱乐部犹犹豫豫,也不是没有道理。
再看看NBA选秀,人家有69年的选秀历史,路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如今,美国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各级别篮球人才数不胜数,美国篮球选秀,同样是从大学联赛中挑选球员,但是他们拥有一整套从高中到大学篮球培养体系,更科学的训练,更系统和高质量的联赛。这也是美国人能搞出世界最让人期待的选秀盛会的最重要的原因之所在。
而中国的大学生联赛还处在较为“业余”的状态,很少有科学系统的训练,很多优秀的苗子因为早期的训练不到位,荒废了涨球的时间。所以,这也是中国篮球发展滞后,CBA选秀看起来很可笑的一个方面。美国大学联赛几个级别,上千支球队,而中国就那么几十个大学打CUBA,篮球苗子少,等到选秀的时候,没有哪个俱乐部愿意冒险去选他们。
前不久,中国男篮和世界第一的美国过招了两场,输了99分,这差距可以说是“鸿沟”,想抹平,恐怕几十年上百年都没有可能。
如果我们的选秀,要摆脱“弃权大会”的名头,就得扎扎实实从我们的体制入手,体制不改,选秀大会恐怕永远都是个尴尬的大会。
体制问题出在哪?很显然,在中国,运动员都是出自体校。其他的篮球爱好者,顶多是业余时间玩玩球,平常都是在各种课程补习班补课。或者,体育课被各科老师挪去教授学业去了。而这样的状态,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如果你去打球,家长、亲戚都认为你不务正业,他们怕你们在球场上受伤,宁可让你去看电视,睡觉。美国呢,是不会去强迫你拿你的篮球运动时间去搞学习的,所以他们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篮球系统,初中,高中,大学,各州,各街区,都会有比赛,而且观众也很多,群众基础好得不得了。
试想想,若是我们国家的每一所小学,高中,大学都像美国那样,有自己的篮球队,能参加各级别的篮球比赛,能有科学系统的训练,那我们的篮球水平也就不会一年不如一年了。选秀大会就不会是如今这般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