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探索知识产权创新交易 破解成果转化率低难题

2016-08-02   浏览量:

  成果转化率低、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等,是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亟待破解的难题。近日,武汉在国内率先成立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研究与实践中心,旨在打造新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链,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据调查统计,我国每年有几万余项比较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专利,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15%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

  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是专利质素本身层次不齐,很多僵尸专利不以产业化为目的,因而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大,但其实转化率低。同时,专利设想方与专利研发方之间、专利拥有方与专利产品试产方之间、专利拥有方和专利需求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无法形成良好的信息配对,造成效率低下,搜索成本高,转化困难。一些专利发明人专注技术研发,对于产业化以及市场开拓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导致销路不畅,运营困难,影响成果的商品化应用。而专利保护、专利布局意识薄弱,违法成本低,也在客观上造成专利研发投入意愿低。

  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董事长陈志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武汉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研究与实践中心就是以交易制度创新为基点,利用金融工具做黏合剂,不断扩大链接服务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参与各方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本报记者登录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网站()查阅到,不少企业将自己的融资需求、技术需求、转让信息挂在这一平台上,成交信息也会第一时间公示出来,仅29日一天就有4笔知识产权交易成功撮合。

  记者注意到,国药集团旗下中联药业的参芪益气酒等7项酒剂产品在该平台公开转让,转让资产评估值为46万元,湖北惠海希康制药有限公司作了意向受让登记,最终成交价格为人民币500万元,比评估价增值987%。

  除了知识产权转让交易外,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还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解决企业专利受让过程中的资金难题。陈志祥介绍,他们将转让方、受让方、银行三方组织到一起,签订融资授信和专利转让协议,华中科技大学缪向水教授的“相变存储器测试技术知识产权组”在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最终以3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位于光谷的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湖北首单知识产权并购融资项目。

  陈志祥表示,武汉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研究与实践中心将举办知识产权金融系列专题研讨会、知识产权金融项目路演等活动,建立并持续优化本中心专家库资源,针对企业不同需要提供各类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同时,中心将探索设立知识产权金融领域的高级访问学者岗位、访问学生岗位、实习生岗位等,面向全国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大学生、青年教师、青年专家实施人才招募计划;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知识产权金融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知识产权金融人才。

  专家指出,这类具备服务链接功能的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科技成果生态体系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水平,而且也大幅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之间的协同能力,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偏好,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真正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将创新的力量和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被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