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要多措并举

2016-05-27   浏览量:

  鲁凡

  英州时评

  近日,英德市全面启动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计划在2018年完成普查工作并出版《英德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2020年完成专题调研报告。(本月7日南方日报·英德视窗)。

  自然村落是英德历史发展的载体,具有一定的历史年限和规模,在美术、建筑、民俗等方面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见证和体现。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是地方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的一次契机,应当作为英德“十三五”时期一项重要文化工作来抓好抓实。

  首先要建立完善数据库。首当其冲的是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当前,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剧,人们的观念更新、农村的文化传承正迎来严峻考验,一些有价值的民俗事象已经不可避免地消失湮没,如传统礼仪的简化、节庆民俗活动的萎缩、生活习俗的变迁等等,尤其是一些靠口口相传的传统技艺、口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传承人的老去,走入了人亡艺绝的断代境地,如不及时用录像录音等形式做好记录,后人将无源可溯。先进的配套设备,将为“无死角”普查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逐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随着人口的流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的各种生活环境正在快速变化,普查只是保护工作的开始,普查完后,要通过建立动态观测模式,对村落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更新。此外,要建立专家研究团队,通过聘请高等院校专家等形式,结合当地一线文化工作者作用,逐步形成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专家团队,推动自然村落领域历史人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普查成果的转化,为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自然村落、开展新农村建设等提供助益。

  其次要动员更多的人员共同参与。选好普查人员是关键。按照普查工作要求,此次普查内容主要包括村落名称、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民居、宗祠、风俗习惯等20余项。在实际普查过程中,还将涉及到其他领域,为确保记录的准确性,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参与其中。要充分发挥原住民作用。一种文化形态,它的来龙去脉,生活其间的当地群众作为知情者,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充分尊重当地的长者,通过多方走访,记录不同声音,确保历史文化的完整性、独特性。还要动员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普查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涉及范围广,单靠部门力量毕竟有限,如可动员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其中,不但可减轻部门压力,也能让普查更彻底。

  第三是要积极做好申报保护工作。村落是留住乡愁的载体。近年来,清远各地都非常重视村落文化的保护。如在广东省古村落的申报方面,有些地方就很积极,至今大概有20个村落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遗憾的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村落众多的英德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作为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评定为广东省古村落,不但“成名”了,也能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而且还引起各方重视,通过与新村建设,相得益彰,有的还与旅游结合,达到了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双赢,更是促进了村落历史文化的活态保护,一举多得。因此,实施普查与做好保护一脉相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