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已完成75%

2017-05-16   浏览量:

韶关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已完成75%

  韶关市古驿道线路及遗迹分布图。

韶关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已完成75%

  石榴下驿铺。

韶关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已完成75%

  户昌山村李氏宗祠。

韶关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已完成75%

  石塘月姐歌。

  自然村,是历史上人们自行聚居自然形成的,一般以家族聚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村形成了村民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道德品格,并通过代代相传,实现了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为什么要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

  关键词——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自然村落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家园故土和精神归属。

  关键词——消失: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自然村正在快速消失。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至2000年全国大概每天减少约70个行政村,2000年至2010年全国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落。广东现有自然村落约18万个,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前沿阵地,广东的自然村落消失速度更快。

  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目的

  挖掘和抢救村落历史人文资源,为正在消失的村落留下历史印记,留住乡愁,留住精神归宿,为寻根溯祖、保护文脉提供帮助。

  韶关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进展

  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韶关市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于2015年11月在始兴县司前镇试点,2016年2月全面启动。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10110个自然村落中,村落调查已基本完成,普查表完成7628个,占比75%,录入村情数据库3577个,撰写村落概况文稿3667个,完成文稿总纂1270个、初审1962个、复审1079个。

  韶关古驿道与自然村落

  古驿道又称驿路、官道,是古代传递文书、输送物资、人员往来的大道。根据志书记载,明清时期广东基本建成“三十里一驿、十里一铺”,韶关现辖范围内当时有数条驿道、5个驿站、65个驿铺。沿线自然村落更是见证了古驿道的兴衰,记载了文化的交融。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位于南雄市梅岭,始通于秦汉。在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鋗的姓氏得来的,珠玑镇中站村仍有梅鋗古城遗址。自越人开发后,梅岭成为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主持开凿扩展,道宽4米,以青石及鹅卵石铺砌而成。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关古道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一片繁荣,“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宋代于梅关建了关楼,关楼的南北两面嵌有石刻匾额,北书“南粤雄关”,南书“岭南第一关”。梅关是历史上南来北往的重要驿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陈毅同志在粤赣边区领导游击战3年,曾多次翻越梅岭,留下《梅岭三章》等不朽诗篇。梅关南北均有梅树,寒冬,山间梅花盛开,独成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