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世界荧屏中国形象

2018-03-25   浏览量: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黄玥 任沁沁)“让我先喝完舒化奶再跟你说。”《变形金刚3》里,华裔演员郑肯摇头晃脑的画面,让看过电影的人印象深刻。

“穿着美特斯·邦威的T恤,喝着伊利的舒化奶,看着TCL的电视,用联想的电脑上网,这就是今夏的流行趋势。”对于中国国产品牌首次集体亮相好莱坞大片,不少网友评论其“具有特殊意义”。

也有人质疑“广告植入”的方式,认为“本以为植入式广告是国产影片专利,没想到老美也被中国企业的糖衣炮弹轻松击倒。”

但不管怎样,中国元素在美国电影中的出现和运用,已成为一股潮流。

《爱丽丝梦游奇境》的片尾,爱丽丝继承父志,登上了去中国的商船;《2012》里中国制造解救人类的诺亚方舟;《功夫梦》中,新中国和新北京气象在影片中展露无遗。

“中国元素让电影充满想象力,为大片带来不一样的观感。”影迷林琳认为。

一直以来,中国被西方笼罩了神秘面纱。而“不准有中国人出现在故事里” 这则于20世纪20年代由罗纳德·诺克斯提出的荒谬戒条,也被带入美国电影。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电影渐渐放宽对中国元素的限制。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一些电影对中国的诠释掺杂着不可避免的成见。

1968年赫苏斯·弗朗哥拍摄的《傅满洲之血》系列电影,刻画了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 阴险狡诈、愚昧、贪财、迷信

电影《十一罗汉》里的矮个中国演员;《古墓丽影2》里中国人吓得尿裤子;《黑暗骑士》中蝙蝠侠的敌人是中国香港人,《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中国贩毒团伙 这些被丑化的中国人形象充斥着美国电影屏幕。

美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西式解读或误读,加上美国电影巨大的世界影响力,它对中国形象的刻画,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在美国的历史中,中国十分弱小,华人地位也很低下。”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认为,美国误读中国形象是历史遗留问题,与两国当时悬殊的经济实力不无关系。

不过,这种情况近年来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全面更新,这种认识反映到电影中,就是对中国元素从落后无知的歧视,转向了更多客观商业利益的思考。

动画电影《花木兰》以中国古代女英雄花木兰为原型,将中国故事和美国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功夫熊猫》更让中国国宝熊猫独挑大梁,从更多细节中展现积极的中国色彩。这两部中国题材影片在美国大获成功,票房都超过3亿美元。

“中美观众都喜欢看,满足了他们娱乐性的需要。”王文章认为,好莱坞是完善的文化产业,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迎合观众口味是主要目的。

不仅如此,一批中国优秀导演和演员进入美国电影圈,并取得巨大成功。成龙、李连杰的中国功夫受追捧;李安、吴宇森等导演的作品受青睐;周润发、张曼玉还被美国影迷奉为“最性感的亚洲明星”。美国银幕上的华人形象开始有所改观。

此外,由于近年来中国逐渐意识到提升国家形象、输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如何运用软实力提升中国形象,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011年,一部以中国知名人物为主题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亮相,这部聚集中国代表元素的影片,已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近日,新华社租下纽约时报广场最大的广告牌,同样被专家认为是传递中国声音、树立国家品牌的又一努力。

中国驻纽约领事馆代总领事董晓军说,时报广场亮起 中国屏 为美国人民及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对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起到巨大的作用,希望 中国屏 今后能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

netease